被央视点名的全国首个乡村气象博物馆:科技赋能乡村 科普点亮未来

发布时间:2025-08-07 11:14

探访当地博物馆,了解乡村历史 #生活乐趣# #旅行建议# #乡村休闲推荐#

当人们漫步于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和林稻海,一座独特而充满魅力的建筑映入眼帘——全国首个乡村气象博物馆。

乡村气象博物馆

自2023年6月8日开馆以后,温江乡村气象博物馆迅速成为乡村气象科普的重要阵地,源源不断地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与学生,在传播气象知识和弘扬科学精神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025年5月18日,该博物馆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宣传报道。

如何在乡村建好一座气象博物馆

在长期的科普实践中,温江区气象局深刻认识到创新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方式方法、扩大科普覆盖面的重要性。同时,气象科普也应赋能地方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并为气象科技事业培养后备人才。该局决定打造一个集气象观测、科普体验、气象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乡村气象博物馆。

在选址上,该局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最终选择了位于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和林稻海。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能够充分满足当地在乡村振兴、农业发展、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科普需求,实现气象科普与乡村发展的深度融合。

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和林稻海

尽管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支持与指导,博物馆在推广过程中仍面临不少挑战。起初,由于公众对气象科普认知度有限,参与积极性并不高。团队积极调整策略,积极与学校、社区、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定制化科普服务,逐步扩大影响力。团队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发布有趣、有料的气象科普内容,推动“温江气象”科普品牌不断出圈。

科普团队与科普受众共同成长

多年前,温江区气象局开始组建科普团队,最初成员主要是气象业务骨干。他们凭借着对气象科普的热爱和责任感,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科普宣传,但受限于人员和资源,影响力有限。随着乡村气象博物馆项目的推进,团队不断吸纳新鲜血液,包括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师生、和林村志愿者以及社会各方人士,逐渐壮大为一支70余人的专业化科普队伍。

气象科普人员为同学们讲解大气压强

团队成员各展所长,有的负责课程研发,有的专注活动组织,有的致力于媒体传播,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进步。团队开创了“一场一馆一课程” 的温江气象科普体系,组织开展百余场气象科普活动。在他们看来,科普工作者不仅是在传播知识,更是在点燃科学梦想,为国家培养未来科技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自开馆以来,乡村气象博物馆已开展气象科普研学活动100余次,覆盖4万余人次,涉及学校和机构100 余家。

乡村气象博物馆负责人李红菲为同学们讲解天气雷达

“通过参观博物馆、参加气象科普课程和校外教育实践活动,我逐渐对气象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些科普活动不仅丰富了我的课外知识,还培养了我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邓鑫宸便是众多的科普受益者之一,作为温江区通平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曾多次参加乡村气象博物馆的科普活动,还运用学到的气象知识,在学校组织的科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回到家后,我也会主动向家人和朋友分享气象知识,成为了一名气象科普小讲解员。”

乡村气象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推动了气象科普教育在当地学校的普及。该馆不仅协助通平小学建成四川省首个具备 12个气象要素的校园气象站,开启了校园 “智慧气象 + 农业” 科普课程体系研发;还助力温江区3所小学获得“成都市气象科普教育示范学校”称号。

打造“一场一馆一课程” 的温江气象科普体系

“一场”,即气象观测展示区。该区位于距博物馆1.5公里的温江区气象局内,配有完备的气象观测设备,可展示气象观测的全过程。公众可以直观看到气温、气压、湿度、风速、风向等气象要素是如何被观测的。例如,通过自动气象站的实时数据展示,公众可以直观看到气象数据的采集和传输过程,了解现代科技在气象观测中的应用。

温江国家气候基准气候站

“一馆”,即气象文化科普区。在乡村气象博物馆内,以丰富的展品、生动的图文和多媒体展示手段,呈现了气象历史、气象文化以及气象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从最早的气象观测工具到现代的气象卫星,从气象谚语到气象灾害防御知识,让公众在参观中领略气象科技的发展和气象文化的魅力,增强气象防灾减灾意识。

乡村气象博物馆地面气象观测展区

“一课程”,即气象科普研学课程。团队研发了“气象探秘”“气象风雨”等20 余个气象科普研学课程。这些课程结合当地气象特点和农业资源,通过实践活动、科学实验、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参与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气象知识。例如,在“气象探秘” 课程中,学生可以亲手制作简易的气象观测仪器,学习如何观测和记录天气数据;“气象风雨” 课程则通过模拟风雨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气象灾害原理和防范措施。

“一场一馆一课程”三部分相互配合,形成完整的气象科普教育体系。气象观测展示区为课程提供了实践基地,让课程内容更加生动直观;气象文化科普区则为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背景,增强了课程的文化内涵;研学课程又为展示区和科普区注入了活力和互动性,让游客与学生在参观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创新气象与文旅、农耕、防灾减灾结合的科普模式

乡村气象博物馆充分结合温江本地特色,将气象科普与文旅、农耕文化、防灾减灾等多种元素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普模式,不仅使气象科普更加贴近公众生活,还通过产业融合碰撞产生更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

气象+文旅:博物馆所在的和林稻海本身就是一处美丽的稻田画乡村旅游网红景点,游客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可以在周边欣赏田园风光、体验乡村生活。例如,博物馆推出的气象非遗原创文创产品“鱼凫・春雨谣木制云宝书签”,不仅具有科普教育意义,还融入了当地的文化元素,成为游客喜爱的旅游纪念品,促进了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

气象+农耕:充分利用温江的农业资源优势,开展气象与农耕相结合的科普活动。例如,通过讲解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让公众了解农业气象知识;举办农业气象观测实践活动和校外教育实践活动,让公众亲身体验农业气象观测的过程,增强了公众对农业生产的认知和理解,也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持。

气象科普志愿者开展防灾减灾科普

气象+防灾减灾:针对当地常见的气象灾害,如暴雨、雷电、大风等,开展防灾减灾科普教育。通过案例分析、灾害情景体验模拟等多种方式,向公众普及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防范措施和应急逃生知识,提高公众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联动合作助力科普教育与乡村振兴

通过与多家单位和企业携手合作,乡村气象博物馆不断拓展气象科普的深度与广度,不仅自身能力持续提升,更在服务地方发展、赋能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合作成立温江气象科普专业志愿服务分队,为科普工作提供专业的人才支持;与温江区 20 家企业、基地联合成立乡村气象科普志愿者分队,拓展科普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与四川省儿童活动中心联手,以“政、校、社、媒” 协同模式搭建实践平台,共同推进气象科普课题和校外教育实践活动,聚焦青少年科技素养与气候行动力培养,助力科技强国战略落地;与农业企业四川卓豪共同推动“气象+农业”科普研学课程,为当地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温江区气象局与四川省儿童活动中心儿童气象科技实践教育新型深度战略伙伴关系签约仪式

未来,乡村气象博物馆将继续丰富和完善“一场一馆一课程” 温江气象科普体系,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开发更多兼具针对性和趣味性的气象科普课程。同时,将深化与学校的协同合作,建立更多长期、稳定的校馆合作机制,助力提升校园气象科学教育水平,推动气象科普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发展。

作者:李红菲

编辑:王晓凡 穆俊宇 张倩

发布:张琳皓

审核:叶海英

举报/反馈

网址:被央视点名的全国首个乡村气象博物馆:科技赋能乡村 科普点亮未来 https://c.klqsh.com/news/view/118309

相关内容

文化赋能 绘就乡村振兴的“诗与远方”
河海大学红色筑梦支教团开展“千乡万村”环保科普活动
图片故事丨“90后”返乡青年:点亮乡村儿童的快乐生活
点亮科技之光 探索科学之美
乡村生活短视频创作策略探讨——以抖音为例
看,乡村文化生活“实力圈粉”
《青山是故乡》央一首播,有良心的农村剧,有写实,也有浪漫主义
澳门艺术家走进阳江闸坡北汀村 以歌为桥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家山》:让海外读者听见中国乡村的心跳
乡村生活体验馆自然与文化的治愈之旅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