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子共织非遗纽带 海南黎安试验区共享课程架起文明互鉴与思政育人之桥
网络课程学习资源分享:交流互动,共享经验 #生活技巧# #学习技巧# #技能认证考试#
海南网台、视听海南客户端8月19日消息:日前,海南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秉持“大共享+小学院”的创新教育理念,成功开设共享课程《民俗与非遗艺术探索》。该课程以“解码文化基因,活化技艺传承”为核心理念,聚焦海南本土非遗艺术,深度挖掘其当代价值,通过大单元主题式教学,系统解读海南省特色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不仅吸引了园区内各高校学生踊跃参与,更汇聚了来自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等6个国家的18名留学生。
依托主讲教师与非遗传承人的联合授课模式,课程引导学生开展沉浸式学习与创作,共同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以此助力海南自贸港“国际教育创新岛”与“国际设计岛”的战略布局落地。课程旨在通过教育开放、文化传承与设计创新的深度融合,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国际竞争力提升,更在深层次上服务于国家文化自信培育与国际文化交流互鉴的重大战略。
当哈萨克斯坦留学生的指尖触碰到黎族腰织机的经线,当乌兹别克斯坦学子将家乡的纺织记忆与黎锦纹样并置解读,一场跨越国界的文明对话正在试验区的课堂上生动上演。《民俗与非遗艺术探索》共享课程在试验区的走红,不仅是一次非遗传承的创新实践,更是新时代多元文化交流的鲜活注脚,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与思政育人“润物无声”深度融合的典范。
以非遗为桥:搭建多元文化共生的文明对话场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遗代表作”,承载着中华文明延续千年的生活智慧与审美基因。课程以这一“活态遗产”为核心,打破文化传播的“单向输出”模式,构建起中外学子平等对话的互动平台。该课程的开设,是海南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实践——依托试验区共享课程教学平台支持与海南省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充分整合园区资源平台优势,为师生提供专业教学场地、材料及教具支持,鼓励跨校师资协同与多元文化互动,着力构建多元文化交流融汇、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自贸港教育新高地。
乌兹别克斯坦的别克同学和娅心同学惊叹于“坐在地上织锦”的独特方式,主动将其与家乡纺织文化对比分享,还向远在家乡的亲友传递这份文化发现;中国杭州的盛艺畅同学以同学们的家乡为灵感,将土耳其热气球、乌兹别克斯坦乐器等元素融入黎锦创作,让传统纹样成为跨国文化符号的“调色盘”,作品展示时引得满堂欢呼。这些细节印证了非遗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独特价值——它不只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更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当不同文明的印记在织锦中交织,课堂便成了文明互鉴的“试验田”,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在实践中落地生根。
这种多元交融并非偶然。课程依托试验区“大共享+小学院”的开放理念,通过“传承人现场演示+跨文化协作创作”的模式,让国际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文化猎奇”走向“深度理解”。正如哈萨克斯坦的娜娜同学在课程中接触到黎锦文化后,主动在社交软件搜索中国传统纺织文化视频深入学习——真正的文化交流,从来都是双向奔赴的共鸣。
以文化为核:构建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新范式
传播中国文化,既要讲清“是什么”,更要讲透“为什么”。作为《民俗与非遗艺术探索》课程的主讲教师,中央民族大学青年教师、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马誉珂在授课中跳出“展示技艺”的浅层叙事,依托其构建的“技艺探源-文化解码-创新转化”三大核心教学模块,为国际学生打开了理解中华文明的深层通道。
马誉珂老师深耕民族传统手工艺与非遗领域,对海南黎族苗族文化进行了长达6年的系统性田野调查,她将这些田野成果融入教学,让腰织机的每一次穿梭都连着黎族先民的生存智慧。当外国学生了解到黎锦“纺染织绣”全流程蕴含的“取自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态哲学,他们读懂的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这种从“技艺传承”到“文化共情”的升华,正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生动体现。
更可贵的是课程对“传统当代化”的探索。中国海南的张恩泽同学制作的黎锦手机链,用贴钻工艺将黎族蛙纹与国际化鱼纹巧妙融合,他感慨道:“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可以非常时尚和当代的。”这种创新表达,让国际学生直观看到中国文化“守正创新”的生命力,为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年轻化”“生活化”的新范式。
以育人为本:打造思政教育浸润式实践课堂
思政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看不见教育的教育”。课程以非遗为载体,将“文化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融入实践,实现了知识传授、价值引领与文化认同的有机统一。对中国学生而言,课程是一场“文化寻根”之旅。张恩泽同学在向国际同学讲解蛙纹寓意的过程中,强化了对本土非遗的自豪感;盛艺畅同学的跨文化创作,展现了青年一代“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文化胸怀。这种在实践中生长的认同,比课堂说教更具穿透力。对国际学生而言,课程是一次“读懂中国”的契机。当他们亲手织出第一块黎锦,当他们在纹样中融入家乡元素,偏见与隔阂在协作中消解,“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抽象概念变为具体感知。中外学生协作完成黎锦纹样再设计、民俗故事解读等任务,在互动中建立起深厚友谊,张恩泽就坦言:“很开心能在课程中了解各国民俗文化,这种交流让人温暖。”正如试验区所倡导的,这种“共建共享共融”的教育,让不同国家的青年在文化共鸣中凝聚起“共筑美好世界”的共识。
从多元文化交流的“驿站”,到中外教育交流互鉴集中展示的“窗口”,再到思政育人的“课堂”,《民俗与非遗艺术探索》共享课程的实践,为新时代教育开放提供了深刻启示。
试验区管理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共享课程的开设是试验区践行“五互一共”制度创新、深化教育对外开放的核心举措,旨在通过跨校协同与资源共享,打破校际壁垒,构建开放融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服务国家战略与海南自贸港建设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试验区大力支持开设的共享课程将持续深化“教育开放”内核,融汇中外优质非遗资源与国际师资,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跨文化教育品牌,为全球学子提供感知中国文化、促进文明互鉴的优质平台。未来,试验区将持续优化课程互选与学分互认机制,促进教育资源高效流动;强化课程的多元化与跨学科属性,拓展学生全球胜任力;紧密对接“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目标,以共享课程为载体探索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对外开放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贡献先行经验。
网址:中外学子共织非遗纽带 海南黎安试验区共享课程架起文明互鉴与思政育人之桥 https://c.klqsh.com/news/view/169503
相关内容
非遗为桥 共绘文明互鉴新画卷 外国学子体验古籍修复技艺沉浸式体验引领非遗文化热潮:外国游客的新选择与文化共鸣
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社区互动机制
“文明互鉴视野下的中国话语与海外汉学”学术研讨会在上外举办
艺术赋能社区 美育人人可及 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公共文化服务
周末去看海南非遗展演!体验工坊+艺术课堂给你惊喜新体验
李宁YOUNG趣知成长营贵州站收官,非遗文化与自然探索共塑成长新体验
亲子游,共享“趣”时光
王安忆的四堂跨学科文学课——《剑桥的星空》
唐山路南区:践行文明新风 共建美好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