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节,它被视为 “中国最具浪漫色彩” 的节日,也常被称为 “中国情人节” 。在这一天,情侣们互诉爱意,商家们推出浪漫促销,处处洋溢着甜蜜氛围。但七夕节的起源,远不止爱情这么简单,它历经数千年,从古人对自然天象、时间数字的崇拜,逐步融合民间传说与传统习俗,才演变成如今的模样。
一、自然天象崇拜的起源
七夕的源头,可追溯到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天象的探索与敬畏。在晴朗的夏秋之夜,繁星闪烁,一道银河横贯南北,银河东西两岸,各有一颗极为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古人依据当时男耕女织的社会形态,将其分别命名为牛郎星与织女星。在古代星宿体系里,“牛宿” 由 6 颗星组成,位于银河东岸,形状独特;“织女” 3 星在牛宿北部,其中 “织女一” 星是全天第五亮星 。
对牛郎织女自然天象的崇拜历史久远。《春秋命历序》中记载 “日月五纬俱起牵牛” ,《礼记・月令》提到 “孟夏之月,日在毕,昬翼中,旦婺女中” 。婺女星逐渐衍化成神话中的女神,民间称七姐、天仙娘娘等,被视作编织云彩、纺织业的保护神,以及情侣、妇女、儿童的守护者,七月七日便是她的诞辰。
二、牛郎织女传说的成型与演变
早期,牛郎织女只是天上的星宿名称,并无关联故事。《诗经・小雅・大东》里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是最早提及 “牵牛”“织女” 的记载,但此时他们之间没有爱情故事。
到了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以牛郎织女为题材,有了较为完整的情节,诗中描绘了牛郎织女隔河相望、不得相见的爱情要素,将星宿与爱情初步关联。此后,曹丕《燕歌行》中 “牵牛织女遥相望” 等诗句,不断丰富着这一故事。
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的记载,让牛郎织女的故事有了如今的雏形:“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会。” 至此,这个富有神话色彩的爱情悲剧故事趋于完整,也正式与七月七日相结合。
三、时间与数字崇拜的融入
除天象崇拜外,七夕还融入了古人对时间和数字的崇拜观念。“七” 与 “期” 同音,月和日均为 “七”,给人强烈的时间感。古代中国人将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称为 “七曜” ,七数在民间时间计算上具有阶段性意义,常以 “七七” 为终局,如旧北京给亡人做道场常以做满 “七七” 为完满 。
同时,“七” 与 “吉” 谐音,“七七” 有双吉之意,是吉利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作 “喜中带吉” 月 。并且,“七” 与 “妻” 同音,使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与女性相关的节日 。民间还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 “七重”,均列为吉庆日 。“七” 也是算盘每列珠数,既浪漫又严谨,充满神秘美感。
四、乞巧习俗的形成与发展
汉代时,七夕被赋予新的人文内涵 —— 妇女向织女星乞巧智慧与巧艺,由此形成七夕乞巧习俗,七夕也因此被称为 “乞巧节” 。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记载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这是古代文献中最早关于乞巧的记录。
唐宋时期,七夕乞巧风俗盛行。唐朝王建有诗 “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 。宋代更是将七夕节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节日娱乐性、商业气息浓厚,节日气氛达到顶峰,其形式也从以往以 “乞巧”“祈星” 为主的单一模式,转变为具有多元复合性质的节日,跨越阶级、性别、民族和地域 。
元明清三代,七夕节在主题和节俗上的新衍生较少。清中期后,传统七夕节开始由盛转衰 。但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传说,始终在民间广泛流传。到了当代,七夕节再度复兴,被赋予更多爱情含义,成为情侣们表达爱意、守护爱情的重要节日,同时,传统的乞巧等习俗在部分地区依然延续,展现着这一古老节日的多元魅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