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之道:超越课本,探寻阅读之美

发布时间:2025-08-20 08:13

阅读诗歌和散文,享受文学之美 #生活乐趣# #阅读嗜好#

好多家长都感叹,语文学习真是让人头疼。与数学那种有着唯一标准答案的学科不同,语文似乎总是让人捉摸不透。虽然英语也有其学习难点,但至少听说读写译几个方面还能找到着力点。然而,语文学习并非仅靠这些就能应付。事实上,语文学习的关键在于大量的阅读。
曾经有位语文老师家访时发现,一位学生家中虽然宽敞,但除了语文教材和一本《新华字典》外,再无其他书籍。这引发了老师的深思:如果仅凭一本字典和有限的语文教材,如何能满足一个人对人文知识的渴望?这样的精神世界无疑是贫瘠的。

许多家长误以为限制孩子阅读课外书是为了他们的学业着想,然而,这样的做法可能让孩子错失了体验文字之美、感受自由精神的机会。要让孩子真正领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美,体会“且食蛤蜊,安问狐狸”的深远意境,就需要让他们走出课本,去阅读更广阔的文字世界。

如果不重视阅读,仅仅死记硬背教材中的内容,那么学生在进入中学后可能会逐渐感到力不从心。最终,在高考这样的关键时刻,他们可能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因此,家长和老师应该鼓励孩子多阅读,让他们在文字的海洋中自由翱翔,感受语文学习的真正魅力。
李路珂的父亲坚信,女儿应该拥有大量的课外阅读,并认为经典作品是少年时光的最佳伴侣。他对当前学校语文教育表示不满,担忧在琐碎文字上纠缠过多会浪费宝贵光阴。为了让孩子能自由阅读,他甚至让孩子休学三次。这种做法虽与众不同,却给李路珂带来了智力和学习上的显著提升,让她在轻松中成长并展现出早慧。
这种做法无疑具有挑战性,与许多教师和家长将语文课本奉为圣经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然而,李路珂父亲的勇气和远见令人钦佩。

与此同时,《我们怎样学语文》一书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书中汇集了七十多位当代知名科学家、文化学者和作家的回忆,探讨了他们早年语文学习的经历。这些回忆按照作者们的出生或求学年代分为四个部分,从二三十年代一直延续到六七十年代。一个共同的现象是,五十年代以前的学界泰斗们对自己的语文学习充满温情回忆。他们的学习内容主要聚焦于中华文化千百年来的经典名章,他们几乎都曾遇到学养深厚的语文教师,从而在语文学习中汲取了丰富的语言和思想滋养。这些泰斗们普遍认为,早年的语文学习为他们一生的学术事业和做人处世奠定了坚实基础。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就明确指出,人文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国语文,对他成为院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五十年代以前的学界泰斗们不同,七八十年代接受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人们普遍对当时的语文教育持批判态度。他们认为,教材选编质量不佳,教学方法陈旧,缺乏思想启蒙。然而,正是那些偶然获得的课外读物,成为了他们成长的跳板。当代著名作家毕飞宇,作为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在中小学时期经历了七、八十年代的语文教育。他在《我所接受的语文教育》一文中坦言,“如果让我给我们这一代人所受的语文教育打分,我不会打‘零分’,因为它不是‘零分’,而是负数。我之所以这样说,一点都没有故作惊人的意思。我们在接受了小学、中学的语文教育后,不得不花费巨大的精力来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启蒙。”
著名作家毕飞宇在批评当时的语文教育时指出,尽管时代变迁,但我们的语文教育却依然固守旧有的模式。从教学角度看,中小学课堂教学仍遵循生字词教学、意义分析、思想体味以及现代文背诵等传统教条。

教材和“语文教学参考书”已预先规定了哪些字词是“生字”和“生词”,学生必须反复诵读、书写和背诵,即便这些字词对他们而言并不陌生。同时,与语文教材配套的“语文教学参考书”为教师提供了详尽的解读指南。

然而,这种僵化的教学方式导致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逐渐减退,“语文教师”这一角色所蕴含的学科素养显得苍白无力。有校长甚至戏言,“除了语文,还能教什么?”这无疑暴露了语文教育的困境。
语文教育界近年来开始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并推荐了大量古今中外的名著。然而,由于多数学校和教师更看重当前考试成绩,课外阅读并未受到足够重视,导致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仍主要局限于课本。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教学活动几乎完全围绕课本进行,“课外阅读”仅沦为一纸空谈。

过去两年间,社会曾就中小学语文教育展开过广泛讨论,不少人对当前学校语文教育表示不满,甚至有激烈的言辞。尽管如此,辩论过后,情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善,仅有小幅调整,实质内容并无变化。

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现象。拥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语言文化瑰宝。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进步,我们却似乎越来越难以掌握自己的母语。

我们的语文教育正逐渐走向工业化模式。符号化、技术化、标准化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标准,正在剥夺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和丰富性。母语学习,这件本应轻松愉快的事情,如今却被扭曲成一件枯燥乏味甚至令人痛苦的事情。难怪越来越多的孩子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

那么,我们该如何改革语文教育呢?语文教学改革无疑是一个宏大的课题,需要深入探索和研究。然而,从众多经验和资料中我们可以总结出,阅读是学好语文的核心要素。没有广泛的阅读积累,语文学习将变得寸步难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尝试过多种教学手段来促进学生的脑力发展,最终他发现扩大阅读范围是最有效的途径。

阅读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和思维。如果忽视孩子的课外阅读,就如同只给他们一杯奶中的一匙奶量,或者让一个渴望学游泳的人在浴盆中试水一样。因此,如果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学好语文,就必须重视他们的课外阅读需求。
现在,许多中小学都设立了“阅读课”,然而这些课程往往并非让学生自由阅读,而是侧重于教师讲解“阅读方法”和学生完成“阅读题”。这种模式仿佛是,当一个人渴望饮水时,周围的人却只顾滔滔不绝地讲述饮水知识,却未曾递上清凉的泉水。
国家每年为中小学图书馆投入大量资金,然而,许多学校的图书馆实际上形同虚设,仅仅是一个尘封的旧纸箱,与日常教学生活脱节。孩子们因此陷入“阅读贫困”,而学校语文教研会的焦点往往集中在“如何讲好阅读课”上。

若学校无法提供充足的阅读环境,那么课外阅读便成为家庭教育的责任。然而,我接触到的部分家长对阅读与语文学习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甚至阻碍孩子的课外阅读。他们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但当听说读课外书对学习有益时,便让孩子短暂尝试。一旦孩子产生阅读兴趣,家长又担心影响学业,急忙将孩子拉回课本。这些家长往往将读课外书视为非学习行为,而学课本才是他们的唯一目标。

在小学阶段,确实存在某些从不阅读课外书籍的孩子,其考试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然而,进入中学后,尤其是高中阶段,语文考卷与课本的联系逐渐减弱,阅读量的多少开始直接影响成绩。
高考语文试卷中,除却古诗文部分,大部分内容与教材并无直接关联,它真正考察的是学生的语文实际水平。我并非在评价高考命题的合理性,而是想阐明一个观点:若学生仅依赖教材而忽视阅读,进入中学后将逐渐显得力不从心,最终在高考这样关键性的考场上,可能难以取得理想成绩。然而,语文水平出色的学生则能轻松应对各种考卷,即使在高考中也能脱颖而出。
以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为例,他在中学教语文时,尽管面临学生升学考试的压力,却依旧能在开学第一个月内带领学生完成课本学习,随后为学生提供广泛的阅读和学科活动时间。他深知语文学习的精髓,并能因此让普通学校的“差班”在考试成绩上超越重点学校的“实验班”。他把握住了语文学习的核心,取得好成绩成为自然而然的结果。
大多数家长和教师可能无法像李路珂的父亲或魏书生那样,具备让孩子脱离语文教材学习的勇气和能力,但至少我们应该摒弃唯教材是从的观念。首先,要认识到学习语文并非仅限于学习语文课本,这样才能敢于并善于将课外阅读引入孩子的学习之中。
学好语文,阅读无疑是核心要素。没有足够的阅读量作为基础,语文学习将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若学校教育未能充分满足孩子们的阅读需求,那么家庭中的课外阅读便显得尤为重要,以确保孩子们能够获得足够的阅读滋养。
考试前的教材反复训练,往往能让孩子在试卷上取得不错的成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语文水平真正得到了提升。这种考试方式更多地是在检验孩子对课本的熟悉程度,而非全面的语文能力。这种成绩的假象通常只能维持在小学阶段。随着中学阶段的到来,尤其是高中,语文考卷与课本的联系逐渐减弱,成绩与孩子们的阅读量之间的关联则日益凸显。

举报/反馈

网址:语文学习之道:超越课本,探寻阅读之美 https://c.klqsh.com/news/view/170745

相关内容

语文学习之道:超越课本,探寻阅读之美
探索阅读之道:如何让小学生有效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学习目标与教学实施探析
小学语文学习的那些事儿:从拼音到课文的趣味探索
探索文学的趣味之旅—广州卓越嘀嗒文学课堂
超越味蕾的满足:探寻精神富足与感官享受的平衡之道
学习之本能:超越负担,探索认知与成长
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关键作用与实践策略
英语学习的乐趣之旅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