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的逻辑主线和重要观点

发布时间:2025-09-09 08:32

逻辑连贯:前后观点要有逻辑关联 #生活技巧# #职场生存技巧# #公文写作教程#

80年代中期,中国10.36亿人口拥有电视机的数量是5000万台,差不多每21个人有1台电视机,电视频道很少,节目也很少,但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电视高度普及,各种节目类型早已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那时的美国人离不开电视,就像今天的中国人离不开手机一样。在这样的背景下,《娱乐至死》出版了。

一开始,作者波兹曼描绘了一些在当时美国随处可见的现象,如总统竞选和新闻主播重视自身外在形象胜过内在实力,商品展示中更注重包装胜过质量和用途,宗教人物和专家为具备取悦于人的能力感到自豪,这些现象说明“美国公众话语的解体及其向娱乐艺术的转变”。这一论断不是波兹曼首创,当时已经有不少文化批评人士注意到了这样的变化。那么,这种变化的根源是什么?

有人从经济制度角度出发,认为是资本主义腐朽的必然结果;有人从人类心理角度出发,认为是人的贪婪和欲望使然。波兹曼则从传播角度出发,以“会话”(可以简单理解为人与人的交流)形式为焦点,提出了他的研究假设:1.会话的形式对要表达的思想有重大的影响,2.容易表达出来的思想自然会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

按照他的假设进行推导,美国文化的变化,是因为有了新的主导思想,这种思想之所以占据主导地位,是因为它的形式使它易于表达。

会话有哪些形式?面对面交流时,人们主要使用口语。非面对面交流,远古时候人们借助烟雾信号,后来有了手写的文字。烟雾承载不了复杂的信息,对文化影响力很弱,手写的文字虽然能够表达深刻的思想,但誊抄费时费力,导致其承载的思想传播范围非常有限,对文化的影响也非常缓慢。印刷术让文字这种交流形式得以摆脱传播范围的限制,让其承载的思想快速广泛的传播。电视是以形象为中心的新媒介,它孵化了不同于印刷时代的新的思想,这些思想表达的门槛更低,因此成为了文化的组成部分。

波兹曼提出,美国文化产生重大变化的原因,是印刷术没落和电视蒸蒸日上。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构成公共事务的领域都要改变其内容,用最适用于电视的表达方式去重新定义。我们现在的符号环境中,虽然还有许多书在出版,但绝不能说电视和铅字是共存的,铅字文化已徒有形式。

看到这里,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评论说,“波兹曼是在麦克卢汉结束的地方开始”,因为波兹曼的假设一基本等于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结论。但波兹曼认为自己的观点并不来源于麦克卢汉,而是《圣经》“十诫”中的第二诫“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象”,这表示颁布训诫的人认定人类的交际形式和文化的质量有必然联系。

波兹曼一上来就提出了娱乐至死理论的假设和结论,接下来的重头戏就在于论证,电视如何改变美国的公共事务。他把自己的论证过程清晰的描述为:首先证明在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人们的话语是清晰易懂,严肃而有理性的;其次证明在电视统治下,这样的话语是怎样变得无能而荒唐。

波兹曼花了两章的内容来回忆,曾经的美国人是多么崇尚铅字、热爱阅读,大量的史实和数据证明,印刷术得以成规模的投入使用,一开始是贸易的驱动,然后是新闻的发展,但无论是宗教、教育,还是政治领域,都十分认可和依赖铅字的力量。更重要的是,阅读在北美没有被视为上等人的活动,著名的作家可以来自社会底层,田地里劳作的农民都热衷于阅读。到19世纪,铅字文化已经成为全国性的文化。即使是盛行起来的演讲术,其语言表达也都是书面式的。

说起这些历史,波兹曼引以为傲,“美国是由知识分子建立起来的国家,这样的人建立起来的社会不会朝别的方向发展”。铅字盛行造就了一种文化气质:事实和观点明确有序,有逻辑,理性。连宗教都无可避免的受到影响,信徒们对无神论者更温和,试图用论点和事实说服他们,以致于创办了多所大学,试图培养善于说理的教士。比如,著名的哈佛大学开办之初就是为了给基督教公里会培养教士,成立耶鲁大学则是为了纠正哈佛大学松散的学风。

波兹曼同时不失冷静的认识到,铅字之所以影响力如此巨大,更重要是因为它的垄断地位。那时没有电影、广播、图片和唱片,除了文字,人们别无选择,书本是他们获取公共信息、联系外部世界的纽带。直到电报和摄影术出现,铅字的垄断才被打破,“理性王国的时代由此结束”。所以展江才会说“《娱乐至死》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一个国家是在什么样的媒体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进入现代化的,这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

电报和摄影术主要问题在于使脱离语境的信息合法化,人们看不到历史和未来,只有现在。大多数通过电报生成的新闻对生活起不到指导作用,仅仅是一些谈资,不能促使人们采取行动。而且源源不断的电报还切割了人们的时间和注意力。摄影,特别是新闻图片,则是制造了一种幻觉,让人们以为图片就是电报的语境。陈丹青说,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和行动比严重失调的时代。信息早已过剩,我们却越来越投入时间去消费信息,继而成为行动上的矮子。

电视延续了电报和摄影术的问题,它24小时播出,让这些问题变得更严重。波兹曼用了更多的事例,来深入论证电视如何消解新闻、宗教、政治和教育的严肃性,给他们换上娱乐的包装。电视甚至也诱导其他媒介跟它采取一样的做法,导致整个信息环境都变成电视的一面镜子。

电视为大家提供娱乐,这本身很好,糟糕的是电视不甘于纯粹的娱乐,试图承担更高的使命,试图涉足严肃的话语模式,这种僭越的行为本身就是错误的。电视不应该成为重要文化对话的载体,重要的文化应该存在于文字之中。随着文字的没落,文化也就枯萎了。

网址:娱乐至死的逻辑主线和重要观点 https://c.klqsh.com/news/view/229793

相关内容

娱乐至死解读转载
逻辑的乐趣观后感
中国学生普遍有逻辑缺陷?BBC纪录片《逻辑的乐趣》为你揭露
【解读】音乐产业的逻辑重构与仪式退场
娱乐至死评析热点话题背后的娱乐化现象.pdf
电影《娱乐至死》:娱乐心理与叙事风格的双重探讨
《逻辑的乐趣》——一部把逻辑讲得简单轻松有趣的纪录片
探寻逻辑之美:BBC纪录片《逻辑的乐趣》「中英双语|附音频」
前瞻《浪姐6》:今年又收割哪些话题? 泛娱乐顶尖自媒体 只讲干货和硬逻辑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 犀牛娱乐犀牛娱乐原创 文|方正 编辑|朴芳 刚进2月,综艺界已产...
《燃情》首播,朱近桐李九霖主演,擦边球与低逻辑,依旧是其主体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