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饮食营养学

发布时间:2025-09-24 00:12

《饮食养生》- 饮食搭配与营养平衡的中医实践 #生活技巧# #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生活方式书籍# #中医养生知识#

spContent=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更加关注养生。自古以来就有“是药三分毒”,“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因此,如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食物来保健强身,预防和治疗疾病,或促进机体康复以及延缓衰老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试图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向学习者展示中医的独特魅力,消除学习者日常饮食中存在的误区,使他们能够辨证选择饮食,让《中医饮食营养学》为大家的健康保驾护航!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更加关注养生。自古以来就有“是药三分毒”,“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因此,如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食物来保健强身,预防和治疗疾病,或促进机体康复以及延缓衰老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试图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向学习者展示中医的独特魅力,消除学习者日常饮食中存在的误区,使他们能够辨证选择饮食,让《中医饮食营养学》为大家的健康保驾护航!

—— 课程团队

课程概述

    中医饮食营养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食物来保健强身,预防和治疗疾病或促进机体康复以及延缓衰老的一门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医饮食营养学的基本理论和常用食物的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以及常用食品的功效及临床应用,为临床指导各类疾病患者在防病治病过程中,正确、合理的膳食提供标准。

   本课程秉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本课程特色:

   1.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解读饮食营养与养生。

   2.以治疗病症为导向,剖析食材搭配与功效。

   3.以食材对比为手段,掌握配伍应用与宜忌。

   4.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于课程内容,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

授课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记忆中医饮食营养学的概念和内容;记忆中医饮食营养学的基本观点和概念。四性五味概念及与临床功效的关系,归经理论对临床用食的指导作用;记忆食物的配伍应用;记忆食物的应用原则。记忆中医饮食营养学“萌芽——形成雏型——充实——完善——提高”的过程;了解中医饮食营养学的基本观点;了解中医饮食营养学的学习要求与方法;了解食物、传统食品和中医保健食品的概念及分类;了解食物的预防保健作用和治疗作用。

2. 记忆57味常用食物的的功效、应用及现代研究。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主动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2.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和应用所需信息。

3.能独立制定学习计划,不断总结对比,从中寻找不同饮食的共性。

4.能树立发生发展的观点、局部和整体统一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观察饮食的各方面知识。

(三)素质(思政)目标

1.加强学生医学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使其有强烈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以治病救人为己任,理解并牢记良医救人,庸医误人、害人,提高妥善处理应急状况的素质。

2.使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过硬的职业素质;高尚的人文素质。

3.增强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及家国情怀。

课程大纲

中医饮食理论篇

课时目标:知识目标:记忆中医饮食营养学的概念和内容;记忆中医饮食营养学的基本观点;了解中医饮食营养学的学习要求与方法。记忆中医饮食营养学“萌芽——形成雏型——充实——完善——提高”的发展简史。能力目标:具备运用饮食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和促进疾病康复的意识。可借助古今著名的饮食营养学方面的著作指导日常饮食及疾病的防治等。素质(思政)目标: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1.1中医饮食营养学的概念和内容

1.1.1中医饮食营养学的概念和内容

1.2中医饮食营养学的基本观点

1.2.1天人相应整体营养观

1.2.2调理阴阳营养观

1.2.3食药一体营养观

1.2.4全面膳食与审因用膳相结合营养观

1.3中医饮食营养学的发展简史

1.3.1早期食事活动

1.3.2理论体系初步形成时期

1.3.3理论提高和发展时期

食材性能与应用篇

课时目标:知识目标:记忆四性五味概念及食物四性与临床功效的关系,归经理论对临床用食的指导作用;食物的预防保健作用和治疗作用;记忆食物的配伍应用;食物的应用原则;食物的应用宜忌;了解常用食物的性能归类;了解食物、传统食品和中医保健食品的概念及分类。能力目标:能够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正确认识饮食的性能。能够理解食物配伍可增效,可减毒也可能产生毒副作用。素质(思政)目标: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1食物的性能

2.1.1食物的“性”与味

2.1.2食物的“归经与升降浮沉”和补泻

2.2食物的作用

2.2.1饮食的预防、滋养、延缓衰老和治疗作用

2.3食物的配伍应用

2.3.1七情和食物的特色配伍

中医饮食解表篇

课时目标:知识目标:记忆解表饮食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记忆苏叶、生姜、薄荷、桑叶、菊花的功效、应用及现代研究;了解薄荷糖。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临床辨证选择解表饮食的能力及通过相似解表饮食间的比较,从中寻找不同解表饮食的共性与个性,学会区别使用。素质(思政)目标: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3.1辛温解表饮食

3.1.1解表饮食概述

3.1.2生姜和紫苏叶

3.2辛凉解表饮食

3.2.1薄荷和薄荷糖

3.2.2桑叶和菊花

中医饮食清热篇

课时目标:知识目标:记忆清热饮食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记忆香蕉、芹菜、茄子、番茄、西瓜、豆腐、绿豆、苦瓜、黄瓜的功效、应用及现代研究。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临床辨证选择清热饮食的能力及通过相似清热饮食间的比较,从中寻找不同清热饮食的共性与个性,学会区别使用。素质(思政)目标: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4.1清热泻火饮食

4.1.1里热证概述

4.1.2香蕉

4.2清热凉血饮食

4.2.1芹菜与茄子

4.3清热生津饮食

4.3.1西瓜与番茄

4.3.2豆腐

4.4清热解毒饮食

4.4.1绿豆

4.4.2苦瓜与黄瓜

中医饮食化痰止咳平喘篇

课时目标:知识目标:记忆化痰止咳平喘饮食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记忆海蜇、荸荠、丝瓜、梨、甜杏仁、枇杷的功效、应用及现代研究。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临床辨证选择化痰止咳平喘饮食的能力及通过相似化痰止咳平喘饮食间的比较,从中寻找不同化痰止咳平喘饮食的共性与个性,学会区别使用。素质(思政)目标: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5.1化痰止咳平喘饮食概述

5.2海蜇与荸荠

5.3梨与丝瓜

5.4甜杏仁与枇杷

中医饮食健脾消积篇

课时目标:知识目标:记忆健脾消积饮食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记忆萝卜、山楂、板栗、糯米、扁豆、大枣、山药、薏米的功效、应用及现代研究。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临床辨证选择健脾消积饮食的能力及通过相似健脾消积饮食间的比较,从中寻找不同健脾消积饮食的共性与个性,学会区别使用。素质(思政)目标: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6.1消导类

6.1.1萝卜

6.1.2山楂

6.2健脾和胃类

6.2.1大枣

6.2.2板栗

6.2.3糯米与山药

6.3健脾化湿类

6.3.1薏米与扁豆

中医饮食利尿通便篇

课时目标:知识目标:记忆利尿通便饮食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记忆玉米、冬瓜、菠菜、蜂蜜的功效、应用及现代研究。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临床辨证选择利尿通便饮食的能力及通过相似利尿通便饮食间的比较,从中寻找不同利尿通便饮食的共性与个性,学会区别使用。素质(思政)目标: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7.1利尿类饮食

7.1.1玉蜀黍(玉米)

7.1.2冬瓜

7.2通便类饮食

7.2.1菠菜

7.2.2蜂蜜

中医饮食理血篇

课时目标:知识目标:记忆理血饮食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记忆桃仁、酒、蕹菜、螃蟹、醋、猪肠的功效、应用及现代研究。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临床辨证选择理血饮食的能力及通过相似理血饮食间的比较,从中寻找不同理血饮食的共性与个性,学会区别使用。素质(思政)目标: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8.1活血类饮食

8.1.1桃子

8.1.2螃蟹

8.1.3醋

8.1.4酒

8.2止血类饮食

8.2.1蕹菜(空心菜)

8.2.2猪肠

中医饮食扶正篇

课时目标:知识目标:记忆扶正饮食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记忆马铃薯、香蕈、鸡肉、葡萄、龙眼、荔枝、乌贼鱼、带鱼、花生、核桃仁、韭菜、羊肉、狗肉、鹿肉、银耳、白菜、牛乳、鸡蛋、鸭肉的功效、应用及现代研究。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临床辨证选择扶正饮食的能力及通过相似扶正饮食间的比较,从中寻找不同扶正饮食的共性与个性,学会区别使用。素质(思政)目标: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9.1补气类饮食

9.1.1马铃薯

9.1.2香蕈与鸡肉

9.2补血类饮食

9.2.1葡萄、龙眼与荔枝

9.2.2乌贼鱼与带鱼

9.2.3花生

9.3助阳类饮食

9.3.1核桃仁

9.3.2韭菜

9.3.3羊肉、狗肉与鹿肉

9.4滋阴类饮食

9.4.1银耳与白菜

9.4.2牛乳

9.4.3鸡蛋与鸭肉

展开全部

预备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相关基础知识。

证书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低碳环保政策,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大学MOOC平台将取消纸质版的认证证书,仅提供电子版的认证证书服务,证书申请方式和流程不变。

电子版认证证书支持查询验证,可通过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进行有效性查询,或者访问 https://www.icourse163.org/verify,通过证书编号进行查询。学生可在“个人中心-证书-查看证书”页面自行下载、打印电子版认证证书。

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学习和考核,成绩达到课程考核标准的学生(每门课程的考核标准不同,详见课程内的评分标准),具备申请认证证书资格,可在证书申请开放期间(以申请页面显示的时间为准),完成在线付费申请。

认证证书申请注意事项:

1.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证证书申请时要求进行实名认证,请保证所提交的实名认证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2. 完成实名认证并支付后,系统将自动生成并发送电子版认证证书。电子版认证证书生成后不支持退费。

参考资料

(1)《节食养生祛病法》漆浩,刘硕,周荣,等. 1995年07月第1版

(2)《历代名家养生精要》王树山,常近,邢文宾.1992年06月第1版

(3)《名老中医谈养生之道》李俊德.1996年10月第1版  

(4)《饮食养生》罗晶,夏毅,张莉.2002年10月第1版 

常见问题

Q : 如何学好《中医饮食营养学》这门课程?

A : 加强中医学基础知识,如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学习,结合现代营养学的研究进展,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加深对食物的认识。

网址:中医饮食营养学 https://c.klqsh.com/news/view/261815

相关内容

《中医饮食营养学》完整版电子书
基于中医与营养学的健康饮食知识图谱构建
中医养生饮食健康知识大全
《中老年膳食营养指南》:科学饮食,拥抱健康晚年
301医院营养专家:心脑血管疾病饮食营养一本通
如何保持营养饮食呢
如何平衡饮食与营养
现代饮食营养
儿童营养与饮食:科学喂养,健康成长
饮食营养的科学密码:解锁健康饮食的关键法则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