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岁阿姨考上名校研究生”,虚假的励志叙事不过是流量泡沫

发布时间:2025-09-24 13:42

邻里之间的小故事:邻居小孩给邻居阿姨送伞,阿姨夸奖他,他说‘阿姨,我这是为你下雨天准备的’。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轻松幽默的生活方式# #家庭日常笑料#

据9月3日澎湃新闻报道,近日,一则关于“54岁河南阿姨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关注。9月3日,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回应表示,经该校研究生院核查,已录取的2025级硕士新生中,没有50岁以上、河南籍的人员。

从“励志样本”到“查无此人”,54岁河南阿姨考上名校硕士变成了一场乌龙事件。这场闹剧的荒诞性不在于误传本身,而在于其折射的深层社会症候。在流量经济的裹挟下,不少励志叙事正异化为精心设计的情绪消费品,令人真假难辨。

这则谣言之所以迅速传播,正在于其精准触及了社会的敏感神经。“54岁”“河南阿姨”“政法名校”这些标签,组合成了一个足以引发集体共鸣的符号。在弥漫着年龄与教育焦虑的当下,这样一个“大龄逆袭”的故事,既迎合了公众对“终身学习”的价值期待,又为普通人提供了一种对抗“内卷”的情绪出口。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人还未核实便已主动转发、由衷点赞,因为人们期待的或许并非事实本身,而是一个符合心理预期的“好故事”。

然而,当励志成为套路,感动沦为生意,这类叙事就难免滑向虚构与夸张。从“外卖小哥保研”到“保安考上北大”,近年来类似人设屡见不鲜。它们往往具有相同的特征:强调身份的反差、年龄的特殊、命运的转折,并迅速被加工成一道“心灵鸡汤”。而一旦被戳穿,不仅消耗公众信任,更伤害那些真正在努力打破偏见、突破自我的个体。

这并不是说大龄考研不值得鼓励。事实上,随着2014年考研年龄限制的取消,教育公平的边界已在不断拓宽。现实中,49岁宿管阿姨原梦园考上广西大学研究生,50岁的杨艳成功上岸西南林大……这些真实案例的存在,恰恰说明我们肯定每一个追求梦想的个体,无需依靠造神和虚构来证明什么。我们要赞美的是学习本身的价值,而不是“高龄”“逆袭”之类的戏剧性标签。

问题的核心在于,为什么我们的舆论场总是周期性地陷入这类“叙事陷阱”?一方面,这折射出社会对打破年龄歧视、实现教育公平的深切期待;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部分自媒体在流量驱动下放弃内容审核、追逐热点炒作的浮躁生态。当情绪溢价高于事实价值,“传奇”就越容易代替“平凡”,“奇迹”就越容易掩盖“日常”。

面对类似事件,公众或需多一份清醒,在感动之前先求证,在转发之前先思考;而内容生产者更应珍惜社会信任,恪守真实底线,不能任由励志变成虚构的通行证。平台方也需进一步完善内容审核机制,对明显存疑的信息加以标识或限制传播,避免虚假叙事持续发酵。

更重要的是,我们或许应该努力让“大龄求学”去标签化、去奇观化。当一个54岁的考生不再成为新闻,当终身学习不再是偶然的个例而是一种常态,我们所追求的学习型社会才真正到来。健康的励志文化,不应建立在编造神话的基础上,而应源于对多元成长路径的尊重、对个体选择的支持和对教育公平的持续建设。

(作者 关东客)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网址:“54岁阿姨考上名校研究生”,虚假的励志叙事不过是流量泡沫 https://c.klqsh.com/news/view/262750

相关内容

“54岁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被打假,假励志消耗真信任!
“54岁研究生”被禁言,伪励志的生意经早该凉凉了
假励志终会破灭,真奋斗永远闪光|民坊评弹
成长励志类记叙作文
经典的励志名人故事精选
考研励志书籍,考研励志书籍推荐
考研励志类文章
成长励志类记叙作文800字以上
考研励志故事(精选6篇)
虞书欣7天掉粉72万背后:流量明星的“数据泡沫”正在破裂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