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忠志:基层文艺人才如何实现系统性成长
18. '草房子' - 曹文轩,儿童文学中的成长故事 #生活乐趣# #阅读好书推荐#
近年来,部分文艺工作者出现了重名轻技、境界不高、“艺”气浮躁等问题。针对这种现象,记者采访了山东潍坊寿光市文联原主席曹忠志,了解如何通过“向内而修、向阳而生、向高而攀、向美而行、向下扎根”五个维度的培塑路径,让基层文艺人才实现系统性成长。
记者:如何通过“向内而修”,加强基层文艺创作者的素养培塑?
曹忠志:“向内而修”是基层文艺人才持续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途径,通过研学构建知识结构,明志确立精神方向,悟道获得思维智慧,修身完善人格素养四个维度,构建起完整的艺术品格。四者相互滋养,相辅相成,不可替代。
研学是艺术提升的基础工程,绝不能浮光掠影的涉猎、浅尝辄止的复制。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顾恺之画龙点睛,传神写照。这些艺术史上的佳话告诉我们,艺术的高度永远建立在研学的深度之上。基层文艺创作者更需建立系统性的知识架构,拿书法艺术来讲,既要精通书法艺术的语言体系,又要广泛涉猎历史、哲学、文学等相关领域,打破艺术门类壁垒,比如一个油画创作者应当同时懂得音乐中的节奏与韵律,一位书法创作者需要理解舞蹈中的空间与力量。书法正是通过这种深度交融,成为彰显文化自信的鲜活载体。
明志是艺术道路上的指南针,艺术史上那些璀璨的名字,无不是志向坚定的践行者,八大山人以画笔寄托亡国之痛,徐渭以狂草抒发胸中块垒,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将安史之乱中的家国血泪史实,通过奔涌跌宕的笔墨线条倾泻而出,他们的艺术力量正来源于清晰的精神指向。当下,基层文艺创作者需要不断追问自己:我想通过艺术表达什么?艺术于我而言是谋生、娱乐还是生命表达?这种自我诘问的过程就是明志的过程。有些文艺创作者的作品之所以平庸,就是因为对于从事文艺创作的志向不清、方向不明。只有当创作者明确了艺术在自己生命中的分量,才能将技艺转化为有高度的表达、有温度的传递。
悟道是超越技术层面、触及精神内核的深层领悟,当研学厚积、志向清晰,才能逐渐领悟艺术背后的基本规律。以书法艺术为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提出“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将书写工具视为精神战场,最终达到“点画之间皆有意”的化境。颜真卿的“屋漏痕”、张旭“折钗股”等笔法比喻,体现书法线条对自然现象的抽象提炼。孙过庭《书谱》“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如同《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的“合于《桑林》之舞”。张大千晚年创作的泼彩山水,看似背离传统,实则深得中国画“写意”精神的真谛。可见,悟道的过程是打通技法与理念的隔阂,打通古与今的艺术脉络,打通不同文化间的艺术理解,这正是悟道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基层文艺创作者还要在领悟艺术规律的同时,感悟如何通过艺术安顿身心、观察社会、表达思考,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向来强调“艺如其人”,艺术的高度取决于创作者精神的高度,修身意味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艺术人格所需的品质,如对美的发现、对真的坚持、对善的追求。在书法艺术中体现出来的,就是将个人性情倾注于点画、熔铸于笔墨,坚持临池静虑培养沉毅品格,以章法经营启迪统筹思维,借金石刚健砥砺担当,化线条韵律涵养智慧,借书法素养自然融注于工作生活,实现以书润心、不务浮华的艺术追求。
记者:基层文艺创作者为什么要坚持“向阳而生”的核心创作理念?
曹忠志:“向阳而生”就是基层文艺创作者要在这个文艺高峰也完全能够铸就文艺高峰的时代,坚持这一根本方向,深刻回答好“为谁创作、怎么创作、创作什么”的时代命题,认识到文艺作品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时代精神的载体,承担着塑造民族精神的重任。
“为谁创作”是基层文艺创作者需要牢牢把握的首要问题,当下,有些基层文艺创作者面临着选择困惑,有的作品为了追求点击率和票房,不惜降低艺术格调,迎合低级趣味;有些作品则陷入孤芳自赏的小圈子,脱离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真正的创作应当坚持人民立场,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以直观影像展现中国发展的伟大成就,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凝聚着他对乡土中国的深刻理解。这些优秀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正是因为它们源自人民、为了人民,体现了文艺创作最根本的政治站位。
“怎么创作”关乎文艺作品的艺术品质和精神高度,“向阳而生”不是简单的政治口号图解,而是艺术规律与价值导向的有机统一。老舍的《茶馆》通过一个小茶馆的变迁,折射出中国近代史的宏大叙事;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将深奥的数学研究与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融为一体。这些作品的成功经验表明,正能量与艺术性非但不矛盾,反而可以相互成就。当代文艺创作尤其是基层文艺创作者要避免脱离艺术本体的生硬说教和放弃价值引领的形式游戏,真正的创作应当如盐溶于水,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恰如其分地融入精湛的艺术表达中。
“创作什么”是基层文艺创作者的文化自觉与历史担当,必须树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导向,要关注时代主题、社会问题、群众生活,用独到的思想启迪和润物无声的艺术魅力,充分发挥文艺塑造人格、净化心灵、引领风尚的作用。通过真实、立体、鲜活的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推出以书画、文学、戏剧、影视等展现社会百态、民生热点的文艺精品,凝聚社会价值共识,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为涵养健康向上的文艺生态注入持久动力。如电视剧《山海情》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以高度的艺术真实还原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深刻彰显了人民群众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精神。剧中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计及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无不体现着创作者对人民生活本真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民精神需求的精准把握,使其不仅成为一部文艺精品,更成为一部记录时代、鼓舞人心的精神史诗。
记者:基层文艺创作者如何坚持“向高而攀”的发展路径?
曹忠志:基层文艺创作者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既要根植传统沃土,又要敢于向高远问势。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要树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追求,这一理念尤为重要,它既是对抗平庸化的利器,也是突破地域限制、实现艺技攀升的路径。基层文化部门还要不断通过高端引导、人才培养、精品创作和品牌活动等形式,构建起从基础普及到高峰攀登的完整生态。
根植传统是为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养分和深厚的底蕴的重要途径。通过策展实践可以感受到,那些最受观众欢迎的展览往往是深入挖掘传统资源,又能赋予其现代表达的作品。基层文艺创作者更应注重对地方文化传统的挖掘整理,将那些散落在民间的技艺、歌谣、习俗系统性地保护起来,根植传统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让过去与现在持续对话,按照挖掘、培育、整合、提升、推广的思路,以文艺的形式加以传承,成为创作的源泉。江苏宜兴的紫砂艺人之所以不断推陈出新,正是因为他们对传统制壶技艺有着近乎苛刻的传承。
向高远问势则体现了文艺发展中的前瞻性和开放性、包容性。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基层文艺创作者必须具备广阔的视野,把握时代趋势。四川美院的罗中立院长曾分享过一个案例:某偏远地区的农民画原本风格质朴但略显单调,在专业画家指导下引入当代构图理念后,作品艺术价值大幅提升并在国际展览中获奖。这种“高端引导”的模式,告诉我们基层文艺创作不能闭门造车,要走得出来,走得上去,也要让别人走得进来,留得下来,打破地域限制,拓宽视野和境界。
在具体实践层面,基层文艺工作还是要围绕抓队伍出人才、抓创作出精品、抓活动出品牌用好措施、用足力气。抓队伍出人才是“向高而攀”的核心支撑,特别是基层往往面临文艺人才相对匮乏、安于现状、好高骛远等问题,破解之道在于建立系统性培养机制,重视发现和培养本土人才,通过传帮带、专业培训、挂职锻炼等方式提升其专业素养,在待遇上提供保障,在评价上尊重规律。精品创作要避免低水平重复和应景式生产,积极为文艺创作者拓宽创作渠道,定期组织基层文艺创作者观摩高水准展览、与一流大家、院团深入交流合作,邀请专家把脉问诊,在有限资源下追求极致,宁可少而精,不可多而滥。持续性开展高品质活动以集聚效应推动品牌引导作用,破解文艺活动陷入自娱自乐的窠臼,品牌活动的塑造要在策划阶段就明确受众目标和核心价值,注重品牌活动与地方特色深度结合,增加地域文化认同。王羲之在兰亭写下《兰亭集序》,奠定了绍兴书法的地位,自1985年始创办“兰亭书法节”,每年书法家聚会于兰亭,交流书艺、研讨理论、举办展览,当地推出精心准备的书法节目,以扩大群众的参与度和营造节日氛围,带动书法艺术逐步由高原向高峰跨越。
记者:基层文艺创作者如何坚持“向美而行”的价值取向?
曹忠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曾深刻指出:“人类完全不应该是纯粹物质的动物,而是物质和审美并存的,如果我们生活当中只有物质而没有美,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很粗糙”。基层文艺创作者肩负着向美而行的使命,需要作品融技术性、时代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这四个方面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互促互进、彼此成就的有机整体,作品才能达到文质兼美之境界。
技术性是思想与艺术得以呈现的物质载体,在中国传统书画中,笔法、章法、墨法、字法等构成了评价书画作品的首要标准,王羲之《兰亭集序》之所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每一笔画的起承转合都经得起千年推敲。反之,过度追求技术形式而忽视内容深度,正是当下不少基层文艺作品存在的问题,比如有的影视作品特效华丽,却因叙事混乱而遭观众诟病。技术训练需要“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传统强调从素描等基本功抓起,当技术内化为艺术家的本能,才能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创作若脱离时代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清代画家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道出了技术与时代的关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打动无数读者,也因它真实记录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青年的奋斗历程。时代性不是简单地图解政策,而是敏锐捕捉社会变迁中的精神脉动,表现人们普遍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追求。当代中国文艺创作的思想性,主要体现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对人类共同命运的人文关怀。当下,有些基层文艺创作者不注重作品思想性,或沉溺于个人情感的小悲欢,或满足于浅层娱乐,缺乏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照。这就需要创作者拓宽视野、深化思考,将个人体验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甚至融合当地文化符号,将艺术创作的思想性融入艺术形象。艺术性是文艺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根本特征,通过独特的形式创造、真挚的情感表达、鲜明的风格特征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苏轼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示的正是艺术性的跨界魅力,白居易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的正是时代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基层文艺创作者树立向美而行的追求,实则是中国美学“技进乎道”传统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
记者:基层文艺创作者为什么要坚持“向下扎根”的人民情怀?
曹忠志:文艺创作如同参天大树,唯有向下扎根,方能向上生长。这个“根”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这片“土壤”就是火热的社会生活。人民需要文艺陶冶情操、滋养心灵,文艺更需要人民提供素材、赋予生命。新时代的基层文艺创作者必须将“艺心为民”作为根本要求,生在基层、感恩基层,当为基层抒怀,聚焦普通人的命运轨迹,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在人民生活的沃土中打深井、寻源泉,创作出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近年来,中国文联持续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文艺实践,以更高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团结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奖项的《中国机长》《人生大事》,获得中国电视金鹰奖奖项的《装台》《人世间》,以及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等,让传统文化以鲜活的姿态走进百姓心灵,这些作品题材各异、体裁有别,但无不是生活沃土的馈赠,表达出老百姓朴素的情感期待。著名编剧高满堂用5年时间,深入6个省份,采访200多人,成就了再现中国农村近60年风雨历程的电视剧《老农民》。被问及成功的原因时,他说:“就一句话:作品要上去,作家要下去。这是老生常谈,却是创作颠扑不破的真理。”
当前,基层文艺创作者既要手握时代的放大镜,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体察群众的观念变化,感悟人间的冷暖幸福;又要端稳历史的望远镜,用高于生活的艺术表达再现丰富多彩的人民生活,深入推进文艺创作走进个体的人、走进人的心理、走进人的生活需要,要围绕不同年龄、职业、地域的差异化文艺需求开展创作,老年人偏爱戏曲国画,年轻人热衷网络文学,城市白领欣赏话剧音乐会,农村群众喜欢地方小戏等等,这些现象说明人民群众的审美视角既不断改变、又不断提升,同样需要“阳春白雪”,也需要“下里巴人”。实践证明,凡是受群众欢迎的作品,必定饱含真挚的情感,一定蒸腾着人间烟火,必然紧扣时代脉搏。文艺创作者向下扎根越深,向上生长越茂;艺心为民越真,艺术生命越长,这既是文艺创作的辩证法,也是繁荣文艺蓬勃发展的康庄大道。(文字整理 央广网记者 程立龙)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网址:曹忠志:基层文艺人才如何实现系统性成长 https://c.klqsh.com/news/view/263393
相关内容
曹忠志:基层文艺人才如何实现系统性成长《基层女性》:女性觉醒与自我成长之书
文艺新样态、新形式、新现象层出不穷 文艺评论如何向“新”而行
“综艺教父”王伟忠对谈郭德纲、郑晓龙、曹译文:《伟忠哥来串门》第二季见证华语文化里的两代传承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 罗贯中如何完成虚实相生的高超叙事?|名人大讲堂
如何制定人文书籍的系统性阅读计划? – 快看书
文艺展演如何与文艺创作形成良性互动
文艺创作如何强起来:夯实文艺的创意基础
三国演义:悲剧谋臣徐庶、庞统的比较,性格不同,决定命运的差异
张慧瑜:人民性是新大众文艺的创作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