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盛人生
《懒人水果沙拉DIY》:简单几步,健康美味的水果盛宴 #生活技巧# #居家生活技巧# #懒人生活技巧# #懒人烹饪书籍推荐#
康盛人生
「社交健康 」(Social Wellness)
1. 引言
「 社交健康」 (social wellness)是指人建關係建立與互動。透過建立健康正面的社交網絡和參與有意義的活動,你會更加意識到自己在社區中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對其他人的各種影響。當你能與身邊的人更良好地溝通,創造富有包容性的空間,你才能積極參與改善自己的健康。當你發現自己有能力作出選擇去增進社交關係和友誼,你會積極尋找方法來保持社交的和諧和平衡。
提升「社交健康」以透過以下原則:從大眾出發,為社區的共同福利作出貢獻從融洽出發,與他人和諧相處
2. 關係與健康
2017年,加州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提出了一個理論,詳細地把人際關係的質素與身體健康聯繫起來。理論主要講述關係的質素可以影響免疫功能(Immune system)和體內的壓力激素(stress hormones)。例如:與朋友和家人的聯繫可以影響個人的飲食和運動習慣(編者:又是哦,有朋友陪我一起上瑜珈課,偷懶的機會降低了)。藉此,關係質量可以影響情緒、動機和應對技能等心理健康。
心理學家補充道,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健康質素的衰退,考慮到醫療系統的供不應求,我們必須更著重投資健康的人際關係上。
“如果我們能够充分理解人際關係作為預防疾病的管道,那麼就能藉此節省醫療費用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社會心理學家Paula Pietromanoa博士
跳出理論框架,猶他大學和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博士深入探討了關係質量如何影響人體的神經化學物質(neurochemical substance)。他們指出,親密關係的質量會影響內分泌功能、免疫功能和神經系統活動。 這些系統與致命的疾病有關,包括心血管疾病、傳染病和癌症。
另外,在社交過程中,體內會釋放催產素(Oxytocin),能降低血壓和提升皮質酮的質量,能藉此保護身體。這些研究都對社會心理學和醫學有更多啟蒙,亦強調了關係質量舉足輕重的地位。
快樂童年—關係質量—健康生活
事實上,西北大學心理學家Edith Chen博士表示關係質量與壽命有關。童年時期建立的關係會重點影響健康。當孩子與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建立了親密的關係,他們往往會在青春期和成年時期都有更好的健康狀況。 例如,在一項長達35年的縱向研究中(Longitudinal Study),更備受父母關愛的大學生比一般大學生更低風險患上心臟病、潰瘍和其他慢性病。
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比,在1950年發表了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 該理論探討了兒童與第一位照顧者之間形成的關係,以及這個關係如何影響兒童未來一生中將建立的關係。依附理論指出,如果你能在嬰兒時期與父母建立一種安全的關係,在成長的過程中,你就會傾向與其他人建立安全的關係。另一方面,如果照顧者不可靠,在嬰兒時期沒能適當地照顧你的需求,在成年後建立的關係都會具備焦慮或回避的特質。當關係具備焦慮或迴避的特質,就會被稱之為不良依附關係。它往往會給人們帶來巨大的焦慮或痛苦。
以下是4類依附關係類型:
沒有迴避 (Low avoidance)
高度迴避 (High avoidance)
沒有焦慮 (Low anxiety)
安全型依附
• 心態積極正向
• 心態成熟
• 願意與他人建立關係
迴避型依附
• 不容易相信他人
• 不輕易分享自己的感受
高度焦慮 (High anxiety)
焦慮型依附
• 希望與人交流同時害怕受受到傷害或傷害到他人
• 容易嫉妒別人
混亂型依附
• 受到刺激時情緒起伏大
• 不容易相信他人
處理不良關係小貼士
由此可見,我們早在嬰兒時期已經開始形成建立人際關係的習慣。這些習慣會影響我們選擇對象的條件、在關係中的安全感和舒適感。無論你正處於的是戀愛關係、家庭關係還是朋友關係,並且你認為有必要探索彼此之間的關係,以下小貼士可能會幫助你判斷出不良關係及重建良好關係:
1. 確定每個人的依附風格
首先判斷出你自己及夥伴的依附風格,以及風格的差異如何在關係中較為顯著。試著討論在如何駕馭重要的差異以及你們對彼此的期望 。 有興趣可透過親密關係經歷量表(ECR)了解自己的依附風格
2. 提升有效的溝通
開放和誠實的溝通是改善社交的關鍵。坦誠地與他人交流能使你獲得更多安全感,亦有助於化解爭執。
3. 劃定邊界
每個人在各不同關係上,也會有一條分界線,讓自己能在安全的環境內與人相處。首先,你要了解那一項是你不能容忍的社交行為,並嘗試正面而有禮地向對方表達你對這種社交行為的感受及想法,從而減少爭執。
4. 尋求專業支援
要探索關係的過程可以十分艱辛。你可以嘗試尋求輔導,讓心理健康專家幫助你表達你的感受,從而識別一些調整方向。
5. 放手
最後,當你探索自己和這段關係時,你可能會發現有重重原因推進這段不良關係。如果你曾嘗試不同辦法但仍無法解決,或者雙方(或單方)都不願意改變,那麼下一步就是結束這段關係。
3. 新網絡時代
現在,一種新的社交網絡形式出現了:互聯網上的社交網站。 有人認為,隨著越來越多的人使用線上服務進行交流和聯系,社會已經形成了一個「線上社區」(online community)。社交網站已經成為世界上最流行的基於網絡的服務。Facebook最近報告超過10億用戶。
2019冠狀病毒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的迅速的變化,亦徹底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往的渠道。 由於多種的社交距離和自我隔離措施的設立,我們更應積極地尋求在這場流行病期間與人溝通的渠道。 大部分人都正在轉向使用社交媒體進行虛擬交流,例如會在IG 或 Facebook 帖子中形容居家抗逆時的日常生活情況,不過在虛擬網絡交流仍然有其局限性,與現實世界中交流還是有所分別。
線上社交VS面對面社交
對青少年的影響
歸屬感
被群體忽視或排斥往往會減低個人歸屬感。 除了面對面社交,網絡社交環境中亦會出現這種排斥感,我們稱之為網絡排斥 (Cyberostracism)。在社交媒體上,對方離線造成被拒絕或被忽視的感覺,等同於在面對面社交裏被排斥。有研究指出,青少年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網絡排斥的影響,因為他們比兒童或成年人更重視同齡人的包容。
幸福感
早在2011年,有歐洲的研究指出當青少年使用互聯網與網友交談時,孤獨感會比面對面交流更為強烈。然而,有社交焦慮症的青少年卻偏好網上交流,並不會因而有更強烈的孤獨感。有社交焦慮的青少年可以透過互聯網感受到自己的社交能力,並减少建立新關係的焦慮。
對長輩的影響
年齡歧視
線上欺淩可能會導致心理上的傷害。 這些資訊可以針對特定的社交媒體用戶,也可以是關於社會上的某個族群,包括長輩和「老一代」。1969年,巴特勒指出年齡歧視的問題,並將其描述為「流行的主觀體驗,反映出個人對衰老、疾病和殘疾的厭惡」。這是年輕人和中年人根深蒂固的不安感。 年齡歧視包括認知(對不同年齡的刻板印象)、情感(對個別年齡層具偏見的態度)和行為(歧視個別年齡層)。年齡歧視會體現在個人、人際、機構和文化層面,導致長輩因年齡不同而受到不同的感知和對待。
年齡歧視在社交媒體上顯而易見。 例如,2019年,在新冠肺炎大流行之前,流行語「好吧,嬰兒潮一代」(OK boomer) 在TikTok和其他社交媒體平臺上傳播都世界各地。 這成了「千禧一代」(millennials) 的口號,他們覺得「嬰兒潮一代」過時和保守,脫離現實。2019年11月,25歲的紐西蘭政治家克勒·斯沃布裏克提出了零碳法案,該法案遭到了一個年長的議員的質疑。 她的回答是「OK,Boomer」並駁回了議員的質疑。這句千禧年座右銘引發了幾代人之間的仇恨和爭論。
數位落差 (The digital divide)
數位落差是指社會上不同性別、種族、經濟、居住環境、階級背景的人,接近使用數位產品(如電腦或是網絡)的機會與能力上的差異。根據研究員的報告,數碼落差的成因可能是以下其中一個或多個:
1. 使用效能較低的電腦
2. 使用連線較差或價錢過高的互聯網服務(例如:撥號網接)
3. 比大眾較難得到電腦技術的支援
4. 較難取得需要訂閱的網上內容
社會老齡化加劇了這種技術鴻溝。許多長輩,尤其是身體虛弱或長期生活在護理環境中的長輩,同時遭受社會和數位落差。 研究指出,使用科技可以改善長輩的社會聯系,减少社會隔離,增加他們的幸福感。然而,大多數在疫情流行期間使用科技的長輩,早在新冠肺炎爆發之前已經線上。 研究指出,疫情的爆發使有數位落差的長輩經歷更嚴重的社交脫節感和孤獨感,重則導致抑鬱和焦慮症狀
數據化年代,如何自處?
長輩篇
除了面對面的社交模式,長輩可以開始積極嘗試在網上與人互動。數據化年代本來不應該奪走我們應有的人際關係。即使不主動認識新的朋友,用互聯網與熟悉的人繼續交往,才能維繫關係。記住這個初衷,才能在學習操作互聯網中得心應手。
廣大社區中心都有提供電腦操作興趣班(如:香港互勵會曹舒菊英老人中心),有興趣的長輩亦可以到長青網(www.e123.hk)搜索各類電腦興趣班(如:Windows, Android 操作教學)。然而,並不是每一位長輩都方便參加外面的興趣班。青少年可以密切留意家中長輩的需要,在享受互聯網的樂趣時也能跟長輩分享快樂,藉此教導長輩加入互聯網的社交網絡。
青少年篇
儘管網絡社交會減低青少年的社群歸屬感及個人幸福感,研究顯示,網絡社交能減低年輕人的抑鬱症狀。有研究證實,線上社交有機會能透過改善青少年的認知及行為(Cognitive behavioural focus)減輕年輕人的抑鬱症狀。市面上亦有很多線上輔導平台,比如Heartline,Open噏 (Open Up) 等等,都鼓勵香港人給社工或受訓的輔導員傳訊息傾訴。雖然社交網絡有利有弊,但亦能啟發未來趨勢,比如開拓線上網絡治療的機會。
參考資料
Weir, K. (2018, March). Life-saving relationships. Monitor on Psychology. Retrieved May 30, 2022Jose, P. E., Ryan, N., & Pryor, J. (2012). Does social connectedness promote a greater sense of well-being in adolescence over tim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22(2), 235–251James, C., Davis, K., Charmaraman, L., Konrath, S., Slovak, P., Weinstein, E., & Yarosh, L. (2017). Digital Life and youth well-being, social connectedness, empathy, and narcissism. Pediatrics, 140(Supplement_2).Grieve, R., Indian, M., Witteveen, K., Anne Tolan, G., & Marrington, J. (2013). Face-to-face or Facebook: Can social connectedness be derived onlin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9(3), 604–609.Lopez, K. J., Tong, C., Whate, A., & Boger, J. (2021). “it’s a whole new way of doing things”: The Digital Divide and leisure as resistance in a time of physical distance. World Leisure Journal, 63(3), 281–300.Darlene, L. (2021). Your attachment style can help or harm your relationships. Psychology Today. Retrieved May 30, 2022Casabianca, S. S. (2022, April 18). How to heal unhealthy attachments: Identifying signs and Letting go. Psych Central. Retrieved May 30, 2022Meisner, B. A. (2020). Are you ok, boomer? intensification of ageism and intergenerational tensions on social media amid covid-19. Leisure Sciences, 43(1-2), 56–61.MindDuo親子共讀-The編. (2022). 解析4種親子依附關係成因,從依附關係建立正向親子關係須知 | MindDuo親子共讀.Allen, K. A., Ryan, T., Gray, D. L. L., McInerney, D. M., & Waters, L. (2014). Social media use and social connectedness in adolescents: The positives and the potential pitfalls. The Australian Educational an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ist, 31(1), 18–31.Rice, S. M., Goodall, J., Hetrick, S. E., Parker, A. G., Gilbertson, T., Amminger, G. P., Davey, C. G., McGorry, P. D., Gleeson, J., & Alvarez-Jimenez, M. (2014). Online and social networking interven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in young people: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16(9).网址:康盛人生 https://c.klqsh.com/news/view/263976
相关内容
稻盛和夫人生启示录稻盛和夫的健康智慧:积极心态的力量
这个科普月 巩义开启了您超喜欢的健康科普盛宴
第五届“人民健康之星”科普行动江西站盛大启幕
农民运动会:健康与快乐的田间盛宴!
稻盛先生人生哲学是哪几本书
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活法全集
稻盛和夫:人生哲学的八个深度思考
稻盛和夫:懂得感恩,能够改变人生
稻盛和夫:做事先做人,生财亦有道,欲成大事者,必先修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