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主创挑大梁 北交联手北昆上演《牡丹亭・惊梦》
区分玫瑰和牡丹:玫瑰花瓣较细长,牡丹花瓣宽大且层次丰富。 #生活技巧# #园艺技巧# #植物识别#
北京交响乐团“交响+”再添创举,9月26日、27日,北交首次携手北方昆曲剧院,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中剧场打造推出室内乐·昆曲音乐剧场《牡丹亭·惊梦》。演出以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经典名著《牡丹亭》为蓝本,融合中西艺术精髓,采用13人的室内乐团(弦乐五重奏、木管五重奏、竖琴及打击乐组)与6位昆曲主演的独特编制,为观众带来一场耳目一新的精彩演出。作为北交2025年的重点创作项目,这部作品标志着两大艺术团体在守正创新业务路线上的一次开拓性舞台实践。
本次演出致力于一场跨越艺术门类的深度对话,实现古典文学的深度现代演绎。创作团队并非简单地将昆曲与室内乐并置,而是进行了从音乐结构到美学表达上的有机融合。“北交近两年一直在创排演上探索用西方交响乐语言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破圈之路、破壁之旅。”作为本剧的作曲编曲,北京交响乐团驻团作曲白金表示。
白金以《绕池游》《步步娇》《皂罗袍》等经典唱段的旋律为骨架,进行了全新的作曲与配器。弦乐五重奏绵长抒情,木管五重奏灵巧点缀,加之竖琴的晶莹音色与打击乐的节奏张力,共同构建出丰富的西洋室内乐和声。杜丽娘的婉转吟唱置身于此,其内心“至情”的萌动、挣扎与升华得以层层铺陈。这一创新既强化了戏剧张力,又深化了心理描摹的深度,为昆曲的写意美学注入了新的音乐语言。白金认为,“西洋乐器编制的室内乐团,像《牡丹亭·惊梦》这样的,小而美,美而雅,投入产出性价比可观,能常演常新、好看好玩的艺术作品,将是未来用西洋交响乐讲中国故事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这样跨界融合、东西合璧的音乐,既有戏曲音乐气息悠长的旋律和唱念做打,是一种能让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的‘时间的艺术’。同时,与交响乐的融合又使它获得了音响上的‘折叠度’,兼具了西洋交响乐的‘纵深空间’。我也想慢慢把西方音乐的技法吃透一些,用它们来讲中国的故事,讲中国老百姓都能听得懂的中国故事。”
在《牡丹亭·惊梦》的主创阵容中,一批青年艺术人才挑起重担,展现出跨界合作的蓬勃朝气。作为本剧导演,北方昆曲剧院青年导演张鹏介绍道,“我们这次的主创团队,成员大多是非常优秀的年轻人,当然也请了一些大师给我们把关,默默付出。青年人对艺术的理解和老艺术家有一定区别,存在差距,但品质可贵,用功、刻苦、努力,秉持着‘把作品以最佳状态呈现’的想法,这就是青年艺术家的精神。”本剧演员阵容同样以新生代力量为主,整体以“80后”“90后”为骨干的团队,既体现了传统艺术的代际传承,更以青春视角为四百年的《牡丹亭》注入了当代审美活力。
演出以简约的舞台美术为基础,凝练了室内乐团和昆曲各自的艺术特色。恰到好处的乐器声与人声完美结合,这种创新尝试不仅保留了昆曲的传统韵味,还通过西洋室内乐的编配,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张鹏认为,“交响乐是世界通用语言,能演奏各种题材的内容和作品。而《牡丹亭》是非常好的题材,能代表中国审美,昆曲的音乐性很强,交响乐与昆曲很搭。”继与交响京剧音乐会《杜鹃山》、台湖爵士节以及张碧晨演唱会的跨界联动,本场演出是北交近两年来‘音乐+’的又一次大胆尝试”,它打破了传统音乐会或戏曲演出的单一模式,旨在探索一种“小而美”“美而雅”的舞台呈现,制作上不以繁复的舞台布景为重,而是让音乐本身成为叙事的主体。
“‘洋为中用’是我们文艺创作的一个方向,尤其对于我们这个西方古典音乐这种艺术形式的文艺院团。‘美美与共’的两个美搁在一起可能会产生一种新的美,也是一种跨界融合的新表达方式。”北京交响乐团团长李长军表达了策划本场演出的初心与期待,“我们希望喜欢室内乐、喜欢交响乐、喜欢古典音乐和喜欢戏曲的人,都可以关注这部剧,应该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该项目的首演,也是剧场版的首演,后续我们会调整打磨推出音乐会版和沉浸式版,同时也希望能够走出国门用西方习惯的审美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彰显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
编辑/胡克青
网址:青年主创挑大梁 北交联手北昆上演《牡丹亭・惊梦》 https://c.klqsh.com/news/view/268022
相关内容
廿载传承不辍,“牡丹”绽放燕园——北京大学举办青春版《牡丹亭》首演二十周年庆演活动今夏,在YOUNG剧场“重逢《牡丹亭》”
版画中的《牡丹亭》
在VR里走进东方梦核,上影节《蛇形挽歌》带你“穿越百年”体验数字《牡丹亭》
不打开北昆《游园·惊梦》,怎知戏曲创新春色如许?
《牡丹亭》“至情”主题与人文情怀
《侨报》: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叶长海教授谈昆曲
“沧海一声啸”首呈“五毒戏”上昆“五子登科”演出季举行
80后主创挑大梁,昆剧《归鸿赋》为年轻一代提供原创舞台
多门类精彩演出走出国门 惊艳外国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