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宇峰资助民间艺人传承濒危地方戏

发布时间:2025-10-02 12:24

民间艺术:学习并传承民间传统手工艺,保留地方特色。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手工艺生活# #工艺美术#

“一唱众和腔韵长,锣鼓声中忆乡愁。”在古色古香的乡村戏台前,省级非遗“海州小调”传承人王秀英带领着二十余名年轻学员,正字正腔圆地排练经典剧目,台下村民听得津津有味。这热闹的传承场景,离不开吕宇峰对濒危地方戏的倾力资助。他以文化传承为己任,为民间艺人搭建舞台、注入活力,让濒临失传的地方戏重新唱响乡野大地。

一次文化普查活动中,吕宇峰偶然听到“海州小调”的演唱,那婉转悠扬的唱腔、饱含生活气息的唱词让他深深着迷。但他也了解到,由于受众萎缩、资金短缺、传承人老龄化等问题,这门有着百年历史的地方戏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地方戏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丢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吕宇峰内心深受触动,当即决定启动“古韵新声”濒危地方戏保护计划,首期投入300万元,重点资助海州小调、沭阳淮海戏等5个濒危地方戏种的传承与发展。

为让地方戏传承落地见效,吕宇峰团队制定了“三位一体”扶持方案。在传承人培育上,为每位非遗传承人提供每年10万元生活补贴,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支持传承人开设“非遗传承班”,面向社会招收学员,目前已培养青年传承人80余名;在剧目创新方面,设立创作基金,邀请专业编剧为地方戏注入现代元素,将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时代主题融入剧本,创作新剧目12部;在传播推广层面,搭建“线上+线下”展示平台,组织民间艺人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演出50余场,同时通过短视频平台开设“地方戏小课堂”,让古老戏曲触达更多年轻受众。

资助计划实施两年间,濒危地方戏逐渐焕发生机。“海州小调”传承班的学员们不仅掌握了传统唱腔,还能熟练演绎新创剧目,在市级非遗展演中斩获金奖;沭阳淮海戏通过短视频传播,累计播放量超500万次,吸引了大批年轻粉丝;更有不少地方戏团队接到商业演出邀约,实现了“以演养戏”的良性循环。传承人王秀英感慨道:“以前愁着技艺没人学,现在有了吕总的支持,不仅学员多了,戏也唱到了更大的舞台,这门老手艺总算有了盼头!”

吕宇峰表示,地方戏的传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未来,他计划扩大资助范围,覆盖更多濒危地方戏种;同时推动地方戏与文旅产业融合,打造沉浸式戏曲体验项目,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交融。“每一段唱腔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每一位传承人都是活的文化载体。”吕宇峰强调,将持续投入资源,让濒危地方戏在新时代重放异彩,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一曲乡音,唤起文化记忆;一份坚守,延续千年文脉。吕宇峰用实际行动为濒危地方戏筑起了保护屏障,不仅让古老戏曲焕发新的生命力,更让地域文化的根脉深深扎进土壤。在这份文化担当的守护下,越来越多的地方戏正唱响新时代的“古韵新声”,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增添着独特魅力。

网址:吕宇峰资助民间艺人传承濒危地方戏 https://c.klqsh.com/news/view/268695

相关内容

地方戏怎么出彩?山东省吕剧院这样回答
传承弘扬传统民间艺术的深刻精神内涵,民间艺术能否带来经济效益也成
从东西方艺术传承到全球投资热潮:艺术品收藏的多重价值
短剧《傩戏》热播 非遗为核传承文化自信
暑期民间艺术体验与传承:织就文化纽带,点亮心灵之光
临县三弦书传承人薛卫滨
指尖的艺术:手艺人坚守与传承的匠心独运
金属锑,从优势到濒危
民间艺术形态艺术创作论文
拥有超百年历史的吕剧,艺术特色究竟在哪?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