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岁华 共丹青
青春小说回溯青涩岁月 #生活乐趣# #读书乐趣# #小说类型#
徐珺蕊
舞剧《永乐未央》剧照。 徐珺蕊供图
历经两年半的筹备与创作,今年“十一”假期,舞剧《永乐未央》正式首演。
在创作《只此青绿》《咏春》等作品之后,我一直在思考舞剧剧本结构新的可能。被普遍认为“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舞剧,要承载超长的时空跨度、复杂历史背景、人文精神的表达以及“人像展览式”刻画,无异于“难上加难”。
《永乐未央》的创作之难,首先在于其承载的历史文化的厚重。1247年,永乐宫在“立观度人”的宏愿下始建,历经百余年的建造、绘画,三清殿的墙壁上众仙朝元、满墙风动;那些源自西亚的彩色釉料被炼制成琉璃,驻守一方土地,历经700多年时光洗礼依然鲜亮。但在漫长岁月中,永乐宫逐渐被遗忘,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开展的一次文物普查才重现于世,成为中国现存唯一的元代官式建筑群,价值非凡。
如何以舞台艺术的形式讲述文物的故事,核心的题解一定是“人物”——我们需要找到附着于文物之上的人文精神,为漫长时光彼岸的它们搭建起一道通往今时今日的情感桥梁。
经过漫长的思考,我决定打破单一“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的线性叙事,分“单元”搭建作品的基本框架,即以“建筑、壁画、琉璃”提炼表现永乐宫乃至山西文物的三重美学维度。每个单元都讲述一个“文物活化”的独立故事,第四个故事则着眼于上世纪50年代的永乐宫迁建。在年轻的迁建者们亲历的视角下,舞剧完成两个时空的交织与共振。
在创作理念上,整个团队表现出了高度一致。我们无数次走进永乐宫寻找灵感,在大量资料文献和工艺技法中挖掘细节。我们梳理出了700多年永乐宫的“时间轴”,包括林立的碑文中记载的点点滴滴;我们理解了当时的督建者是怀着怎样的济世之心,又是如何奔走招募能工巧匠共筑起这座心灵的广厦;我们想象着朱好古、马君祥等技艺高超的画工团队下笔如有神,绘出吴带当风……当我们去思考这些精彩纷呈的故事走向与主题的“一致性”时,剧作就到了关键的时候——什么是“未央”?
永乐宫迁建工程持续近10年,迁建壁画1000平方米,迁建建筑构件数以千计、重达10吨,留存手写资料2万余页。然而,如此宏大的项目,团队骨干平均年龄不到30岁。
他们而今已年逾耄耋,可老人家的皱纹里还漾着那些年的青春。记得采访一位迁建亲历者时,他特别自豪地告诉我们:每一块壁画的切割都经过设计、完美避开了人物的面部;藻井等精细的木构建筑采用整体吊装搬迁,最大程度地保持了完整性;琉璃构件全部重新炼制复原,原件都得以很好保存;而今,主殿墙体均为空心,以方便壁画修缮。
一瞬间,我懂得了“未央”的意义,那是如同黄河水般延绵不绝的精神,那是一代代传承着的文明记忆。今天,这根接力棒交到了我们这代人手里,永乐宫的故事,我们要以舞台艺术的方式继续讲下去。
“守岁华,共丹青。”舞台上,督建者将测绘图纸交到现代建筑师手中,元代女画工与现代美术师相视擦肩,蓝釉角神在时光里静静陪伴着琉璃匠……时空跳接到迁建复原工作完成之时,舞台上一幅幅老照片渐次浮现,迁建者们从“埋”在前三个单元中的“暗线”,转换成剧中主角,完成了全剧的主题升华。
舞剧《永乐未央》的演出班底是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以00后为主的青年演员,有的甚至刚刚走出校门——今天的“我们”,仿若当年的“他们”。700多年前,他们不知道建成宫殿能够在动荡的世间庇佑多少心灵;60多年前,他们不知道迁建会在岁月里留下怎样的印记。这一次,我们想用正好的年华与他们共守。当观众离开剧场时,如果萌生想去永乐宫看看的念头,我们对于“未央”的解读,便有了真正的意义。
(作者为舞剧《永乐未央》编剧)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23日 20 版)
网址:守岁华 共丹青 https://c.klqsh.com/news/view/271169
相关内容
敬一丹即将现身黑河!与你共赴一场温暖对话!华州乐坛的黑牡丹——唢呐皇后李丹丹
宋丹丹与干儿子林大竣共庆15岁生日,同过15个生日
54首青春诗词,怀念青春时光,致敬美好岁月
华中梦享+丨尚玉园业主魏丹与华中的故事
65岁的沈丹萍和66岁迟蓬同框,终于明白穿着得体有多重要
廿载传承不辍,“牡丹”绽放燕园——北京大学举办青春版《牡丹亭》首演二十周年庆演活动
青年主创挑大梁 北交联手北昆上演《牡丹亭・惊梦》
雪域丹青・时代礼赞——子白西藏油画写生作品展开幕
嘴炮“文化人”,陈丹青:“我母亲像条狗一样死掉了,一动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