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夏
许多成功者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对成功的经验加以总结,大致不脱两种模式,借用金庸武侠小说打个比方,就是:要么太过务虚,大谈理念、文化,天花乱坠不接地气;要么太过务实,以结果倒推手段之合理,缺乏正确、合理的理论概括能力。
而这本“王健林首次自述经营之道”的演讲合集《万达哲学》,拿捏住了虚与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微妙平衡,用毫无遮掩、平实清楚的大白话,全面、深入地讲述了个人的做人之道、做事之道与万达的发展之道、转型之道。
■书评
南方都市报:
成功的企业家会讲战略、策略、谋略,但一直成功且非常成功的企业家,会讲什么?王健林本人当作者的第一次出书,讲的是“哲学”,却非古奥精深的虚空概念,而是系统化的企业观,破与立的企业智慧。
东方早报:
市面上关于企业的书很多,但《万达哲学》却是由万达“掌门人”亲自出面,一五一十地讲述他的经营之道。这是一本“软硬兼施”的书。王健林既跟你谈理念、论情怀,也和你聊操作、说执行。看八卦,看掌故,学做人,学做事,不同的读者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收获自己想要的东西。
成都商报:
“四川人是天下的盐”,从四川走出去的大企业家王健林先生集六十载人生智慧写就的著作《万达哲学》,是一本“有盐有味”的书,字字珠玑,句句干货。它不光是一本成功企业家的经营之道,不光是一部万达商业帝国的成长历史,更是每一个追求卓越的芸芸众生做人、做事的思想指南。
新京报:
《万达哲学》是王健林磨了几十年的宝剑,蕴含着锋芒,更沉淀着智慧。看着说做事,其实在说做人。万达从零开始,成长到资产五千多亿的超级大企业,体现着创始人王健林的为商哲学、为人哲学。读这本书,可以学商机,学商术,学商道,更可以学做人的格局。
深圳晚报:
《万达哲学》展现了王健林的一种气魄和格局,有一种敢做国际一流大企业的闯劲。即使在企业不大的时候,这种格局就已然有了。王健林的哲学,不到一定境界,是总结不出来的,不同行业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共振和灵感。
王健林爱讲万达1988年刚成立的时候旧房改造的故事。那个时候,公司都已成立半年了,还什么项目也没有。为了让公司活下去,王健林去找了有关部门,说:“不管在什么地方批一点,叫我们有活干,能吃饭就行。”有领导见王健林主动找上门,就把环境很差、形象也非常难看的棚户区给了万达。当时的万达只有40多个人,王健林和大家一商量,都觉得没办法改造,公司本就没钱,而且其他企业算下账来,都是要赔钱的,万达能赚钱吗?
实际上,不仅能赚钱,还能大赚特赚。那个地方的开发成本是1200元一平方米,当时大连最好的地段,房价也不过是1100元一平方米,王健林的想法是,“咱们卖1500元、1600元不就挣钱了吗?”为了让房子卖得多,王健林率领万达“搞了几项小小的创新”:“一是做明厅,那个时候建房子是没有厅的,进门就是一个走道,然后是几个小房间,我们就设计了一个明厅。二是做洗手间,那时候带洗手间的房子非常少见,所以我那个时候搞洗手间。三是上铝合金窗,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都是木窗,铝合金窗在那个时候很新鲜,最大的特点是没那么多框框。四是上了一个防盗门,那个年代是没有防盗门的,都是小木门。整个做下来,每平方米成本增加大概就是六七十元钱。”此外,趁着港台剧火遍大陆,王健林赞助了大连电视台一部香港电视连续剧,要求播出前和结束时放万达广告。
如此多管齐下,“一个月时间,1000多套房子全部销光,价格卖到高价1600元一平方米,而那个时候房子才刚刚打地基”。上世纪80年代末,光这一个项目,万达的净利润就将近一千万元。王健林说,从这里他尝到了搞旧城改造的甜头,而且万达也成了全国率先搞旧城改造的企业,创下了历史纪录。这被他算作万达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迈出的最初那一步。
而另一个王健林最爱讲的故事,大概就是沈阳太原街万达广场的炸毁重建了。太原街万达广场建成以后,“因为大概只有3%~5%的客户还能有过得去的回报率,多数买家回报率极低,甚至颗粒无收”,几百位客户集体诉讼万达。最后,官司虽然是万达赢了,王健林却说,“不能赢了官司输了人心,万达一定要管”,于是反复研究改进方案。
王健林对改进过程的描述,格外具有喜剧色彩:“我们请一批专家来看,说这个地方缺一个盖,有盖挡住雨雪,生意就好了。我们就吭吭吭地花几千万元搭了个盖,还是不好。后来又有人说,你们地下室的这个交通不好,又吭哧吭哧搭了好几个扶梯接起来,生意还是不好。后来有人说,那你们是招商不对,我们又去把一批商家换下来。前前后后折腾了三四年时间,都不行。”最后,他得出结论,这是“娘胎里带来的毛病”,解决方案是:10亿元现金赔偿业主退铺,外加5亿元炸毁重建。王健林说,“万达退赔的时候,很多业主感动得当场哭了”,“万达砸了350个商铺”。
这个故事,被王健林在不同场合反复提起,既用来说明做事贵在坚持、做人须讲诚信的道理,也被用来解释万达“只租不售”的商业模式:“这并不意味着城市综合体中所有的物业都只租不售,综合体中的住宅、公寓、写字楼等是要销售的,要收回一部分投资。只租不售是针对商业物业而言的,主要是商业中心和五星级酒店只租不售。”
“城市综合体”是万达提出的商业地产第三代概念,属于“全球领创”,英文叫做HOPSCA,集Hotel(酒店)、Office(写字楼)、Parking(停车场)、Shopping Mall(购物中心)、Convention(城市公共空间)与Apartment(公寓楼)于一身。王健林说,“只租不售”模式是“花巨额学费学到的一个真理”,“卖商铺绝不是商业地产”,靠销售商铺来收回投资,就会留下沈阳太原街“砸铺事件”这样的后患。而城市综合体这个概念的提出和推行,让万达获得了与地方部门进行地产项目开发时的议价权,从而得以超常规地快速发展,“创造了世界商业史上的奇迹”,“让老美、欧洲人瞠目结舌”。
说到商业模式,王健林讲的一个故事,带着令人心头一暖的人情味。2000年左右,“创业之初就进入企业的两个员工,一个得了癌症,一个得了肝病”。那个时候,民营企业是没有社保可言的。王健林说,为了给这两位“创业元老”治病,“多少钱都花”,“一个人花了200多万元,一个人花了100多万元”。这引发了他的思考:“万达还年轻,才发展十多年,当发展到三四十年,达到几万人规模,很多人老了、退休了,医药费怎么办。”于是,王健林给企业定下实现长期、稳定的现金流的发展方向。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现金流的长期、稳定呢?经过开会研究,万达决定做商业地产,王健林的思路很简单:“因为盖房子我们明白,招商经营业务虽然不明白,但可以招明白人来。”他说,这是决定了万达正确发展方向的“遵义会议”。
采用了正确的商业模式之外,万达的核心竞争优势自然而然地也就树立了起来。万达定下做商业地产的方向之后,迅速确立了“傍大款”的想法:“在这之前,万达也做过一些收租物业,有七八个小型商场和酒楼,但经常欠租,逼得我们成立了一个收租队。为了防止这种现象,我们提出,收租物业一定要找实力强的租户,要向世界500强收租,并且决定从沃尔玛开始。”王健林提到好几次他与沃尔玛某位主管发展的副总裁谈合作时,那位副总裁的表情:“他听完我的想法就笑,那是一种很蔑视的笑法。”
万达当时还是个小公司,为了争取能和沃尔玛这种大鳄合作的机会,王健林可谓使尽浑身解数。他先和主管发展的沃尔玛副总裁反复强调万达有好的条件,最终使得对方同意先做一个项目试试。然后,王健林又亲自去深圳,数次游说沃尔玛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历时半年多,前后几十次的游说,沃尔玛终于答应和万达在长春合作第一个万达广场。第一个项目成功之后,沃尔玛同意继续合作,等到做第五个万达广场的时候,沃尔玛才终于同意签一个战略合作协议,“我们拿着这个协议,开始‘忽悠’更多的跨国企业跟我们合作,也包括国内的苏宁、国美等等,这些品牌在早期对万达广场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从开始的憋屈受挫到最后的诙谐轻松,事非经过,实不知难。
除了这些与万达公司直接相关的内容,这本《万达哲学》也较多地涉及王健林个人对国家、社会、人生、家庭的看法,读来也饶有趣味。比如,对自家儿子、如今已成“国民老公”的王思聪,王健林一再强调不会把财富留给他,鼓励他走出万达自行创业,将来如果能力达不到继承家业的要求,就聘请职业经理人,并不会强求他成为下一代万达“掌门人”。又比如,对企业家如何处理与有关部门的关系,他还举了一个例子:“我们发展部到各地都是别人请我们喝酒,不用请别人。请你喝酒带来一个好处,我们发展部的人酒量都练出来了。”而最意味深长的,莫过于王健林对文化产业的评价:其他产业的发展都有天花板,文化产业的发展没有天花板。事实上,这些年来,万达已经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当中,尝到了不少甜头,并以迅猛的速度加快地发展了下去。相信经过王健林这样一番推动,这个商机会被更多的有心人注意到。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