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就能讓孩子變乖?親子教育服務有“陷阱”
教育孩子防范网络欺诈和交友陷阱 #生活知识# #安全常识# #防骗防盗方法#
原標題:花錢就能讓孩子變乖?親子教育服務有“陷阱”

漫畫:穆 依
山東濟南一家機構在網上發布廣告稱:“孩子叛逆不聽話?本機構可以提供親子教育服務,承諾10到15天有明顯改善……”交點錢就能讓孩子變乖?有的家長聽信廣告宣傳,與其簽訂服務合同,不料卻沒有達到預想中的效果。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人民法院北園人民法庭發現,親子教育咨詢類服務合同糾紛呈多發趨勢——
孩子青春期叛逆,學習成績不好,該怎麼辦?相信這是不少家長的煩惱,當家長們採用各種方法教育孩子時,卻發現適得其反,於是聽信某些廣告,把教育和管理的責任全權扔給了機構,結果承諾的時間過去了,孩子一點改善也沒有。於是,有的家長就憤而將專業機構訴至法院,討要說法。
家長遭遇叛逆的孩子
青春期是孩子成長的關鍵點,這個階段充滿了許多新的挑戰。
山東濟南某中學學生小秦最近就遇到了學習上的瓶頸,他發現不管自己用什麼方法,成績得不到任何提高,而他的父母看到他的成績非但沒有提升,反而還有所下降,懷疑他沒有把心思放在學習上。
“一回到家就把自己關在屋裡,沒啥動靜,誰知道是在學習還是玩游戲。”小秦的父親秦方說。在一次爭吵過程中,秦方奪過小秦的手機要檢查,想看看孩子是不是在玩游戲。在搶奪的過程中小秦失手將手機摔壞,一場家庭沖突后,他和父母的交流越來越少。
秦方隨后也意識到了自己教育方式的不當,但作為父親的他,卻難以開口承認自己的過錯。此后,孩子的學習成績更是一落千丈,本來在家比較乖順的小秦,也時不時會頂撞父母,做出一些極端的行為,比如摔打物品,或者將自己關在屋裡不出門。
秦方夫婦二人平時忙於做小買賣,對孩子疏於照顧,當他們正發愁該如何管孩子時,無意間在網絡上刷到一則廣告,某機構稱可以針對“叛逆少年”對症下藥進行教育,10至15天就能有明顯改善。
“如果真行,就給咱解決大問題了。”秦方便將該機構的聯系方式保存了下來。
機構盯上焦慮的家長
秦方通過與機構的導師交流后了解到,該機構的服務在線上展開,保証介入后孩子就會有明顯改善。“交點錢就能讓孩子變乖,太值了!”於是,秦方爽快地交了2萬元錢,與該機構簽訂了服務協議。
但交錢后秦方卻漸漸發現,好像並不是那麼回事。
在雙方簽訂的教育咨詢服務協議中,約定機構應提供專業、有效的服務,但秦方發現,該機構並未對孩子進行有效指導:“他們大部分的工作內容,僅僅是在事前建好的微信群中轉發一些宣傳資料或心靈雞湯類的文章,對教育孩子基本沒有任何有效幫助。”更過分的是,秦方每次問及對方對孩子的教育指導計劃或是有什麼進展時,都被對方以忙或是其他原因搪塞,與簽約前的承諾完全不一致。
“機構在家長交錢前后的態度180度轉變,原先承諾會有幾個導師在群裡進行指導,實際就隻有一個人轉發些視頻和文章,根本不像他們之前宣傳的那麼專業。”秦方意識到自己很有可能上了當,在與對方交涉要求退款未果后,將該機構訴至天橋區法院北園法庭。
“該機構就在天橋區,等我立案后才得知,像我一樣的家長不在少數,這些機構專門盯上了我們這些病急亂投醫的焦慮家長。”秦方說。
親情教育服務亟需規范
據了解,被訴機構對與家長簽訂的協議進行了精心“設計”,容易讓家長掉入此類消費陷阱。此類服務大概分兩個月的“療程”,雖然口頭上宣傳的效果是最終保証孩子不再沉迷游戲或者轉變心態等,但是落實到合同上卻是:本次提供的是親情教育服務,主要目的是教會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協議中關於費用的約定大致為:服務第一階段為前期溝通,佔總費用的20%﹔第二階段為方案制定,佔總費用的40%﹔第三階段為游戲或是情緒介入,佔總費用的40%。前兩個階段就已經佔據費用的大部分。在訴訟中,該機構也會拿出前兩個階段的實施方案和計劃,提供較為完善的証據。如果要求退費,也隻不過在第三階段進行費用確定。
北園法庭庭長郭怡介紹說,2023年,北園法庭接到相關案件就有10余件,且案情基本差不多。除尚未開庭審理的案件外,其余案件均以法庭組織雙方當事人協商,促使雙方達成和解協議后被告自動履行退款的方式結案。
據介紹,該類案件涉及的服務內容及服務模式較為新穎,是伴隨著互聯網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興行業,被告在洽商業務時,一定程度上利用了父母的焦慮情緒,若此類案件不能妥善處理,將會對此類家庭造成二次傷害。在前期溝通和整理証據時,法官發現,此服務模式在前期宣傳、服務內容、效果展現方面並無評價標准,需要相關部門進行規范。
如何識破協議“陷阱”?
郭怡表示,這些機構大都是利用家長的焦慮情緒,通過承諾效果等宣傳話術,引導家長與其簽訂服務合同。該類機構的宣傳方式多為網絡廣告、電話聯系等,多採取線上簽訂合同的方式,很多家長未對機構進行全面了解和實地考察。合同約定服務的具體事項是為甲方提供親子教育咨詢服務,且並沒有詳細寫明提供服務的詳細內容,服務內容模糊不清。對該類服務的效果評價方面,並沒有行業標准或統一規制,服務效果難以清晰認定。
法官提醒,針對這些問題,家長在前期與機構人員交談時,要注意錄音等,保存証據。若對方在宣傳時確實存在虛假宣傳或欺詐行為,便於后續主張相關損失賠償。此外,家長在簽訂合同時,首先要克服“病急亂投醫”的焦急情緒,對相關機構進行全面了解,對合同進行全文閱讀,對其中模糊不清的表述及條款,先行詢問予以明確。
法官表示,“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隨著閱歷豐富、心智成熟、環境變化等因素影響,心態變化、性格變化以及叛逆心理均屬正常現象,此時需要家長真正地關心關懷孩子,通過科學正確的方式引導。對於個別問題嚴重的青少年,也應通過具有相關資質的心理輔導機構,對其進行矯正教育。”(文中當事人皆為化名)
專家點評
加強教育矯正行業監管
山東財經大學法學院院長 趙信會
隨著互聯網發展,我國進入信息時代高速發展新階段。隨著電腦游戲、手機游戲、社交軟件以及短視頻平台的逐漸普及,青少年面臨的誘惑不斷增加,加之青春期的叛逆心理,部分青少年產生了厭學心理。對於此現狀,家長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卻因工作忙碌、學識欠缺、交流代溝等因素,無法及時有效地解決問題。因此,部分企業在其中找到商機,號稱可以通過進行親子教育輔導,改善親子關系,解決青少年叛逆問題。
從這些案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家長們的無奈,但在我看來,青春期叛逆很多孩子都會有,或嚴重或輕微,很多過了這一階段就會回到正常的軌道上。我認為,孩子的叛逆也不能簡單歸結為孩子的問題,有時候家長也應從自身發覺問題。教育首先就是陪伴,家長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慢慢感化,慢慢引導,而非單純把教育的責任丟給所謂的矯正機構。
另外,我們也應當看到青少年成長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對青少年的教育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行動,人人都獻出一份愛,共同為青少年成長撐起一片藍天。有關部門要加強對青少年矯正機構的監管,保証把其活動納入法治軌道,保証其行為是為青少年成長增加正能量,添加助力,而不是阻力﹔司法機關應當加大對實施詐騙行為的青少年矯正機構的查處打擊力度,引導青少年矯正機構或者組織積極參與到呵護和關心青少年成長的行列中來。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网址:花錢就能讓孩子變乖?親子教育服務有“陷阱” https://c.klqsh.com/news/view/276761
相关内容
親子游,共享“趣”時光親子之間愉快教育的方法!
家庭教育,如何打通“最後一公里”?
讓每名職工都“被重視、被關心、被賦能”
如何营造快乐的家庭气氛.pdf
致富原子习惯
優化服務管理 提升居住品質
10個細節養育快樂孩子
西方:少年=天堂,中年=战场,老年=坟墓 东方:少年=培福,中年=造福,老年=享福
節慶佈置妙招 X 設計師教你做省錢居家佈置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