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的价值在于多视角
哲学视角:理解生活的价值在于体验而非占有 #生活乐趣# #生活态度# #感恩生活哲学#
为了辨别电影的好坏,人们发明了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比如IMDB打分,豆瓣的评星,比如烂番茄网站的新鲜度,美国影评人罗杰·伊伯特的大拇指等等,这些“数据”看上去十分直接给力,大约花上三两分钟甚至十几秒钟,观众就基本可以确定某部电影好不好看了。
可电影被发明一百多年来,产出的数量灿若星辰,单就类型或题材分,也能让人目不暇接,这些电影的好坏,又岂是一个评分、一个大拇指所能清楚说明白的。内地影评人曾念群出版的这本影评集《好电影坏电影》,就试图让电影的好坏,变得不再那么简单,在简单成为世间万物的主要发展潮流之时,电影评价体系要复古一下,稍微显得复杂、丰富一点。
通过影评人的文字,可以轻松看到作者的电影审美水平,再深入一些,可以了解作者的心性,所以影评从来都不是简简单单评电影那么简单,有时候一篇影评,不过是作者借电影的载体,来一浇人生块垒,这也是帮助观众了解与认识电影的一个好办法,曾念群就擅长此写法,他的影评中,常能看到他的文学修养、生活体悟、乃至一些人生哲思。
在评价李安电影《少年派》时,曾念群认为这是一部“生命奇观、视觉奇观、宗教哲思三位一体”的电影,这是诸多关于这部电影里,最为简练也最为接近影片本质的评价了,“李安恨不得将我们视觉的、听觉的、味觉的、嗅觉的、幻觉的等等各种感官错乱而又立体的调度起来,饕餮成这一感官盛宴 ”。在《好电影,坏电影》这本书里,《少年派》无疑是属于“好电影”行列的,不过,影评人除了有发现好电影的这一“职能”外,还需具备提醒观众警惕“坏电影”的责任。
作为《青年电影手册》的执行主编,以及“金扫帚奖”的主要运作者之一,曾念群曾采访过上百位包括导演、编剧、制片人在内的电影人,自然对“好电影”有发言权、对“坏电影”有判别力,他代表了国内一众影评人的选择口味,即对有想法的文艺片抱有好感,对只有画面特效的商业片具有挑剔的眼光。在书中曾念群这样评价曾登顶中国票房第一位的《速度与激情7》,讽刺该片“干脆把超级车神变成了永不变形的变形金刚,纵使车身被撞得四分五裂,我们的汽车人照样毫发无伤。”同样,《复仇者联盟2》也遭遇毒舌,“《复联2》的编剧就像小孩过家家,到了连顶级特效和动作场面都无可救药的程度。”
影评的价值在于多视角、多维度,众口一词的影评是没有多大意思的,对于一部电影有着多元的解读,才能让电影未被发现的优缺点呈现于观众面前,有些电影(比如《大话西游》),是被影评人解读为经典的,而更多电影(比如模式重复的好莱坞商业片),是在影评人的口诛笔伐下失去吸引力的。当然,影评人也会有一些自己的私好,这也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在影评人这个身份之前,他们有个更为重要的身份——观众。
作为观众的曾念群不掩饰自己对一些影人的喜爱,比如章子怡、王小帅等,但在赞扬这些影人的表演或作品时,曾念群也表现出一名影评人应该具备的克制,对于影评人而言,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利用自己的话语权把个人喜好强加给读者,一名影评人应担负起的功用是担当电影的“导游”,影评不是作战的武器,影评人无需剑拔弩张,陷入无意义的争论。
曾念群从事娱乐行业十年,写了十年的影评,终于有第一本影评集出来,喜欢影评这个体裁的读者,不妨从中寻找与作者之间的共鸣。电影是一场梦境,创作者是造梦人,观众是准备陶醉于梦里的逃避者,而影评人呢?他负责在合适的时候催眠或叫醒你——等等,这是烂片,希望听到这样的话语,不会让你感到扫兴。
有关键情节透露
网址:影评的价值在于多视角 https://c.klqsh.com/news/view/277940
相关内容
影评的价值在于多视角旅游影视作品评价
人民热评:影视表演行业的价值倒挂乱象值得重视
互联网影视剧评价多样性与评分合理性探析
影视批评角度和方法.ppt
文学元素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与评价.pptx
影视批评与影视评论
影视后期作品的评价方式(影视后期作品的评价方式包括)
影视评价(8篇)
影视作品的价值汇总十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