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淇拍自己的童年,居然把威尼斯感动得泪流满面?”——看到这个标题,手指不停停了下来。
三十分钟后,朋友圈里已经有人喊:10月31号台北抢票,11月1号大陆跟进,晚一天就怕剧透。
别急,先搞清楚这部电影值不值得两张票的钱。
1. 这部电影不是“女明星变导演”的噱头,而是侯孝贤导演亲自推动的作品。当舒淇在片场因为压力大而哭泣时,侯导对她说:“把这些伤痛拍下来,才会愈合。”于是,电影女孩就这样诞生了。
2. 半自传=真情流露。电影中的许多场景,都是真实的记忆碎片,来自舒淇的童年。1988年基隆港的家暴、离家出走、港口的烟尘——这些都是她13岁之前亲身经历的痛苦。小演员白小櫻第一次读剧本时,抬头问舒淇:“姐姐,这些是你吗?”舒淇没有回答,只是将现场的音乐调到最大,试图掩盖内心的情感波动。
3. 媽媽的角色由歌手9m88出演。曾有人质疑她是否只是凭借流量来出演,但当她拍完一场家暴的长镜头,眼角的血管爆裂,监制叶如芬在监视器前叹息:“这不是演技,而是她的灵魂回到了现场。”
4. 邱泽饰演父亲,最难的不是打人,而是打完人后,独自一人坐在鱼市场撕下创可贴——他要把“爱”从内心撕开。舒淇给他提了三个字:“别同情。”于是,观众的愤怒被冷却,剩下的只有心头的寒意。
5. 这部片的技术班底可谓“金奖云集”:摄影师余静萍,剪辑师张叔平,配乐师林强。电影在威尼斯首映后,观众鼓掌长达15分钟,外媒的评价关键词是:烟火气、咸腥味、血迹未干就让你看到。
6. 三城联映的成绩也很亮眼:入围威尼斯主竞赛、多伦多焦点、釜山主竞赛,这一切让舒淇成为首位获得“釜山最佳导演”奖的华人女性。领奖时,她穿着白衬衫,笑着说:“把奖分一半给冯德伦,他负责在我崩溃的时候关掉手机闹钟。”
7. 大陆版删减了47秒,主要是有一段皮带抽打背部的特写。舒淇在微博上发了张童年的照片,并配文:“给长大的女孩,你不必原谅,但可以先放过自己。”这条微博瞬间收获了60万转发,热评中有一条是:“原来放过,是这种声音——安静到能听见鱼鳞刮刀的‘滋啦’。”
8. 首映红毯上,周迅素颜亮相,陈坤略显发福,陈妍希露出甜美笑容,这三人被吐槽“状态差距大”。但谁规定明星必须永远光鲜亮丽呢?周迅进场时脱掉了高跟鞋,拿在手上,说:“这一天是来陪姐妹们揭伤疤的,不是来走秀的。”
9. 如果你已经对“原生家庭”这个话题感到麻木,那么这部片可能给不了你鸡汤,只剩下血痂。但它教会了我们一件事:逃跑不是背叛,是为了求生;回家不是为了原谅,而是为了看看自己还活着。
买票的理由就这些,剩下的87分钟,交给电影院的椅背和你自己。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