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悲惨世界》何以长演40年?
音乐剧带你走进故事:看《猫》或《悲惨世界》 #生活乐趣# #生活日常# #音乐欣赏推荐#
音乐剧《悲惨世界》四十周年纪念版音乐会登陆上海,64场演出全数售罄,加座后上座率达102%,近半数是“为一部戏,赴一座城”的外地乃至海外观众。超过10万张戏票、近9000万元总票房,创下中国音乐剧演出市场新纪录。
这部诞生于1985年的音乐剧作品,经历过40年的艺术市场洗礼,除了雨果笔下的苦难史诗与勋伯格的经典旋律组合,其盛况空前,一票难求亦是源自堪称“顶配”的卡司阵容大集结——从纵横西区数十年的实力派演员,到活跃于当代舞台的明星级唱将,他们不仅拉高了表演艺术的天花板,更将这场演出推向“现象级”文化事件的高度。

顶级卡司与经典文本的双向奔赴
《悲惨世界》历久弥新的魅力,首先根植于其对人类共通价值的深刻呈现。雨果原著中关于苦难、救赎、爱与抗争的宏大主题,被作曲家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与作词家阿兰·鲍伯利以音乐剧的形式赋予新的生命维度。音乐剧创造性的艺术转译和舞台呈现,源于经典文本与舞台二度创作间的深刻对话,其成功往往取决于“人保戏”与“戏保人”的良性互动。此次绝大部分观众都是冲着全员演技在线的顶级配置,基本没有短板的“人”与“戏”的完美呈现而来。经典剧目与顶级卡司的双向托举,作品与表演者相互成就。
“传奇元老”阿尔菲·博伊其塑造的冉·阿让被誉为“教科书级”演绎,此次特别回归40年庆的舞台;另一组卡司杰罗尼莫·劳赫则曾是西区的“魅影”,也担当过西班牙、阿根廷等多地巡演的冉·阿让。剧中核心咏叹调《带他回家》(Bring Him Home)是检验戏剧男高音的试金石,更是音乐与戏剧、技巧与情感完美融合的典范。歌曲的主旋律几乎全程徘徊在男高音换声区及以上的高音域,它象征着冉·阿让的祈祷是崇高且无私的。“弱混声”的极致控制是这首歌曲最核心,也最具难度的技巧。演员用一种极弱、极轻柔,但又富有穿透力和共鸣的音色来演唱,声音如耳语般温柔,但又清晰可辨,展现出冉·阿让对马吕斯如同父亲般的怜爱。这种唱法需要强大的肌肉支撑和精准的气息控制,让气息如丝线般平稳均匀地输出,同时保持高位置的头腔共鸣,使声音“飘”在空中,营造出空灵、神圣的效果。演员精湛的技巧毫无保留地服务于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独特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唱得观众泪流满面。

此外,沙威、芳汀、马吕斯、爱潘妮、德纳第夫妇等角色的饰演者,也都是《悲惨世界》舞台上的“老将”,经典唱段在实力派演员的演绎下不再是单纯的旋律,而成为角色灵魂的直白袒露,最终共同托起这部经典不断焕新的生命力。以至于被割惯了“韭菜”的音乐剧观众,惊呼在家门口吃上了“细糠”。
音乐与情感的深度交融
《悲惨世界》的持久魅力,不仅源于音乐与剧情的融合,更在于它通过音乐构建起一条从“个人之爱”走向“人性大爱”的情感通路。勋伯格的音乐创作既具备古典音乐的宏大架构,又融入流行音乐的旋律感染力,使唱段超越语言与文化,成为直击心灵的听觉符号。
该剧故事并不复杂,但设计了多层次清晰的情感结构。首先是个体的情感叙事,芳汀的咏叹调《我曾有梦》(I Dreamed a Dream),不仅是破碎梦想的哀歌,更是一位母亲在绝境中对女儿未来的挚爱;其次是马吕斯的《空空的桌椅》(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以青春面对死亡时的创伤,折射出友情与爱情在时代洪流中的脆弱与珍贵,这些唱段勾勒出具体而鲜活的人性图景,使“个人的爱”成为观众共情的起点。

而真正将作品推向史诗高度的,是上升到大爱境界的歌曲《只待明天》(One Day More),低沉而充满预示感的弦乐动机拉开序幕,冉·阿让率先唱出贯穿全曲的核心主题,其旋律简洁却浸透着宿命色彩,如同整部音乐建筑的“动机种子”。作曲家将不同角色的主题旋律依次铺陈,继而交织并行,每一旋律线条承载着不同角色的心境与命运,歌词各异、情绪有别,却在和声结构中有机融合,形成多声部共鸣的听觉织体。这种创作手法不仅体现出高度的音乐技巧,更在听觉空间中立体勾勒出革命前夜巴黎的众生群像,将个体情感的微光与时代洪流的轰鸣压缩于同一时刻,迸发出排山倒海的戏剧张力。也体现了本剧所承载的集体情感与历史厚度。
将乐队与合唱团从乐池和侧幕请上舞台中心的做法,使音乐的产生过程“视觉化”,从而完成了一次从“伴奏”到“主演”的美学升维。这一大胆的舞台调度,深刻重塑了作品的音乐品格与戏剧感染力。使得人声能够以更立体的方式扑面而来,形成了一个流动的、呼吸的“人声乐器”,与背后的管弦乐团共同构建起一座宏伟的声音建筑。

几何型构建现代舞台魅力
四十周年纪念版音乐会完成了一次从“视觉奇观”到“听觉聚焦”的美学转向。音乐会版本的核心创新在于“做减法”——通过极具表现力的动态投影与灯光设计,取代繁复的实体装置,转而以极简的几何视觉逻辑重构舞台空间,将叙事重心彻底交还给音乐本身。英国《卫报》的剧评指出,这版制作“让音乐回到了它应有的、君临天下的位置”。
舞台后方巨型幕布上流动的雨水、奔腾的塞纳河、街垒战的硝烟,不再只是装饰性背景,而是成为引导情绪、转换场景的“音乐映像”,以电影化的流畅节奏拓展了舞台的时空想象力。实时投影的特写镜头如同望远镜,展示角色的心理活动、情感转折,后排观众得以清晰地看到冉·阿让的挣扎、沙威的偏执、爱潘妮的痴情……这些最细腻的表演瞬间放大给每一位观众。这使得音乐会版在牺牲了部分肢体调度和舞台走位后,反而更加聚焦于“演员”和“演唱”本身,将音乐戏剧的感染力提升到极致,也巧妙地解决了大型场馆中“戏剧亲密感”丢失的难题。

在战争场面中,灯光更进一步成为情绪的书写者。多组可升降灯光桁架以倾斜、错落的方式急速降落至不同高度,瞬间在舞台上构建出街垒的几何骨架。急促、混乱的高强度频闪,模拟着爆炸的强光与枪火的闪烁,与震耳欲聋的音效同步冲击,在观众的生理与心理层面直接制造出紧张、恐惧与窒息感。灯光节奏、音乐韵律与戏剧动作彻底合一,凝聚成强大的舞台张力。去繁就简的舞台处理不仅未削弱戏剧张力,反而使观众的注意力完全聚焦于演员的演唱与表演,让人声的戏剧力量得以极致彰显,实现从“眼睛的盛宴”到“心灵的聆听”的升华。
《悲惨世界》重返上海,让我们再度领略了音乐剧艺术的核心魅力与顶级水准。音乐剧的灵魂,首先在于音乐——唯有那些能够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经典曲目,才能真正铸就一部作品的永恒生命。其次,则在于音乐剧演员非凡的艺术素养与表现功力:他们不仅需要对故事有深刻的理解、对情感有精准的投入,更需以高超的演唱与表演将角色灵魂无缝融合。面对这样的巅峰之作,我们既清晰照见中国音乐剧创作当前存在的差距与短板,更能激发出我们的创造力和重新出发的动力。正如雨果所言:“未来属于两种人:思考者和行动者。”

文中图片均由上海大剧院提供
网址:音乐剧《悲惨世界》何以长演40年? https://c.klqsh.com/news/view/285656
相关内容
23年后最强返场!《悲惨世界》40周年纪念版迎上海首演,卖座率爆102%电影音乐赏析期末作业:以悲惨世界电影版和音乐剧为例,浅析音乐剧的电影改编
刘烨与《悲惨世界》导演合作翻译中国古诗词深化中法文化交流
2024演艺大世界音乐剧风云榜来了,选出叫好叫座音乐剧
豪华阵容北京集结!《重聚·贰》带来音乐剧狂欢
《玛蒂尔达》上海收官在即,提前登顶音乐剧票房年冠
947剧讯|“2024演艺大世界音乐剧风云榜”启动评审,阿云嘎再任评委会主席
《悲惨世界》经典语录18句,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
明星吸毒的惨重代价:从璀璨舞台到毒品悲剧
原创音乐剧《宝玉》北京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