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行业正在经历一场颠覆性的变革!曾经主控项目、手握话语权的影视上市公司,如今纷纷退居幕后,成为垫资玩家。
✨在这个新模式下,定制剧已经彻底取代了版权剧,成为市场的主流。根据德塔文的调查,2023年平台主导的定制剧份额已反超版权剧,预计到2025年,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加剧。
典型案例如唐德影视与爱奇艺的合作,爱奇艺出资2.45亿,唐德只负责制作,平台出钱定方向,制作方出力保落地,这已成为行业新常态。
模式的变化意味着资本玩法的转变。过去,影视上市公司在项目策划、剧本打磨到拍摄制作全程主投主控,话语权和收益都在他们手中。但自2020年以来,这种局面已经开始转变,2023年更是彻底成为主流。
中小公司在这一过程中承担了更多的风险。比如,慈文传媒在2024年前还有不少自主报备的项目,到了2025年,几乎全部变成了联合出品或参投身份。上市公司只需在项目过会后垫资,随之便将风险转移给了中小团队。
这一转变背后,垫资运作链条逐渐清晰。中小团队用自有资金开发,拿到平台定制合同后,再向上市公司或基金寻求资金支持。上市公司按节点分批打款,基金则一次性注入,通常垫资份额在20%到40%之间,最大程度降低回款风险。
展开剩余 41 %
❤️然而,虽然这种模式在短期内看似有利可图,但也隐含着不少风险。行业经营性现金流大多是流出状态,应收账款也在急剧增加。即便垫资模式缩短了回款周期,投资到平台打款的漫长过程依然让行业面临资金周转的考验。
✅更关键的是,这种转变对内容创作的影响不容小觑。随着平台采购越来越依赖头部IP和明星,上市公司退居幕后,深度参与内容孵化的机会减少。中小公司虽然手握创作权,但受限于资金和资源,难以尝试小众题材或创新表达。
如今,整个行业都在求稳,平台通过定制剧控制成本,上市公司则通过垫资来规避风险,中小团队则通过控制权换取生存。但稳定与创新之间的矛盾,可能会让市场陷入同质化的困境。
电视剧的核心竞争力,永远是打动人心的故事和独特的表达。尽管当前的求稳是阶段性选择,但从长远来看,如何在稳定中寻求创新,才是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