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热词正变得平衡平和平易 和社会转型有关
和历年相比,今年的网络热词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更能够反映社会变迁的趋势,比如“创客”、“网红”这样词,都和当前社会中重要的现象有关。我们的社会中,重商、创业正在成为潮流,热词本身也在映射着这样的潮流。
网民也和过去不一样了,在对热词、流行语的传播、创造上,也和过去那种情绪化表达更多的情况不一样了,开始更多对社会正面价值有了积极的回应。同时互联网对网民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不再只是交流、表达的渠道,人们也开始把它当做是从商、创业的平台,因此网络热词的变化也就自然而然。
这更符合一个多元社会的常态,各种价值、各种观点都有,并且能够平衡。平衡带来了平和以及平易,平和就不再那么情绪化,而平易,则能够更多地和日常生活贴近,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不是仅仅在网络上传播。这是热词的变化,同时也是社会变化中的一个心理痕迹,它是和社会转型有关系的。
热词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特殊现象。语言当然总是在变化,总是在更新,总有新词出现,但是在更早以前,承担这种任务的,一般都是思想家、哲人、作家、诗人等,常人往往很难参与其中,或者说常人的创造因为传播技术的问题,而很难大范围地传播,也就难以成为热词、新词。但实际上,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俗语是“心理之征存,精神之蜕迹”,普通人对于社会变化的感触往往比思想家、哲人更加直接和深刻。但在以前的社会环境中,普通人的创造多是停留在某个小的区域之中。
互联网带来了技术的变革,也带来了更深层次的变化。互联网的分享、沟通,让普通人有了发言的渠道,人们有地方表达,同时也在慢慢变得善于表达。一种互联网中交往的礼仪、文化正在逐渐形成。
创造的人群变大,新词出现的速度当然也在变化,数量也更大,这是必然,通过时间的沉淀,有的留下来,进入现代汉语中,成为现代汉语常规知识的一部分,有的在环境变化之后,消失无踪,不再被人们记起,这很正常。现在也有学者在整理曾经和现在的热词、流行语,我想,这也是一个记录,记录我们的社会曾经走过的路,人们曾经遇到过的事情。
唐文明(清华大学教授):流行的时尚往往都比较浅层
如何让新词、热词成为传承久远的经典,是一个很难的事情。因为这和它的生命力有关,一般来说,越是跟生活最深层次的需求密切相关的,生命力就越强,就越有留存的可能。而流行的时尚,恰恰相反,往往都是比较浅层的。
现代传播本身的特质,也在影响着热词和人根本的需求之间的关联程度。一个娱乐化的时代,浮躁而浅层的娱乐现象中,严肃的东西往往不是被重视,而是被消解,人们对于严肃的生活意义关注得更少,而不是更多。
和过去不同,更早的时代中,语言的创新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比如成语,大量的成语,其实都是和某些文化中的典范相关,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世事百态,能够留存至今的,也大多都含有某些示范性的东西,比如经验、教训等。在那样的时代,那些根本性的道理、经验、文化,通过词汇、文字留存下来,后来人依旧能够理解和使用。而现在的很多热词,并不具备根基性的经验,可能只是某个很快就时过境迁的现象的折射,或者干脆是因为传播本身的特征而热起来的,因此很难具有普遍性,来得快,去得当然也就快。
这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现代传播的逻辑所决定的,只要现代性的逻辑不变,我想就很难改变新词、热词也浮躁的问题。现代人社会中,正如尼采说的,是一种“末人”的生活方式,它正在不断地替代“高贵”的生活方式,所谓“高贵”的生活方式,是有一种最终的追求,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追求人自身的升华等。现在则是一个消费时代,连精神、信仰等需求都可以消费,还有什么不可以消费的呢?
这样的变化我想基本上是坏的,这也是现代性屡屡被批评的原因,因为它有一些东西,是和它本身的逻辑相关的。它带来了很多好处,比如技术的进步、物质的丰富等,但也有一些痼疾,比如生活的意义被降低了,英雄的维度降低了,神圣感被消解,看似每个人都强调个性,但实际上仔细一想,都差不多,变得平庸化。反映到语言的创造中,就是梦幻泡影转瞬即逝。本报综合北京晨报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