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文化与人生智慧

发布时间:2025-11-08 07:05

中国围棋的'围棋人生',蕴含着智慧与哲学 #生活知识# #生活哲学# #传统文化生活哲学#

内容简介

播报

编辑

在这个信息爆炸而又充满价值碰撞的时代,我们常常被焦虑、迷茫和碎片化的认知困扰。

如何理解自我?

如何在多元文化中保持独立思考?

如何面对人生的机遇和挑战?

《哲学、文化与人生智慧》一书正是为回应这些问题而生。

本书源自国家教学名师欧阳康教授主讲的中国大学慕课“哲学、文化与人生智慧”。该课自2018年开播以来广受欢迎,2020年荣获*首批*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已经播放超过250万次,5万多人选课。

本书以“问题导向”的方式,从“我是谁”“哲学是什么”“何为文化自觉”“如何塑造卓越人生”等问题出发,将哲学智慧、文化洞察与人生感悟紧密结合,涵盖元哲学、分支哲学及全球化文化议题,倡导“爱智、求真、向善、致美与崇圣”的价值导向,既关注哲学的重大和基本问题,也聚焦现代人的真实困境,如意义感缺失、价值冲突、人际关系的挑战、科技伦理的困惑等,邀请读者与苏格拉底、马克思、冯友兰、卡西尔、黑格尔、波普尔、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等思想家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

本书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应用层层递进,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深入浅出、说理充分,资料翔实、生动鲜活,充分考虑了教学者的教学习惯和学习者的学习习惯,采用“纸质+数字”融合出版模式,纸质版提供深度阅读体验,数字版则包含慕课精选视频、互动讨论、拓展阅读、前沿访谈等丰富资源,让学习更灵活、更生动。

无论是对于高校学子、教育工作者还是职场人士、终身学习者而言,这本书都有可能成为探索智慧、安顿心灵的良伴。翻开它,开启一场关于哲学、文化与人生的深度对话,让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1]

图书目录

播报

编辑

哲学、文化与人生智慧

目录

第一章元哲学问题

一、用生命来体验哲学3

学习目标3

(一)为什么要用生命来体验哲学4

(二)解析围绕哲学的争论8

课后习题10

二、哲学的产生及其条件11

学习目标11

(一)哲学的产生11

(二)哲学的产生条件 12

课后习题15

三、哲学的基本规定(上)16

学习目标16

(一)哲学的基本规定之一:爱智之学16

(二)智慧17

(三)哲学是人类的自我认识18

课后习题20

四、哲学的基本规定(下)21

学习目标21

(一)哲学的基本规定之二:致极之学21

(二)哲学的基本规定之三:超越之学22

(三)哲学的基本规定之四:问题之学24

课后习题25

五、哲学与人类生活(上)25

学习目标25

(一)哲学与神话26

(二)哲学与常识27

课后习题29

六、哲学与人类生活(中)30

学习目标30

(一)哲学与科学30

(二)哲学与宗教32

课后习题34

0

0

七、哲学与人类生活(下)35

学习目标35

(一)哲学与艺术35

(二)哲学的使命37

课后习题39

八、哲学思维的特点与哲学学科体系39

学习目标39

(一)哲学思维的特点40

(二)哲学的学科体系43

课后习题44

拓展思考45

现实启发45

学习建议45

推荐阅读46

前沿访谈47

第二章分支哲学问题

一、本体与本体论51

学习目标51

(一)本体51

(二)本体论53

(三)本体论的历史演进53

(四)本体论思维方式的基本构架54

(五)本体论在哲学中的地位55

课后习题56

二、认识与认识论57

学习目标57

(一)什么是认识57

(二)认识问题的古代探索58

(三)认识论的近代凸显58

(四)认识问题何以成为近代哲学的中心59

(五)近代认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60

(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61

课后习题62

三、运动与辩证法62

学习目标62

(一)运动63

(二)辩证法63

(三)辩证法的基本范畴64

(四)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65

课后习题67

四、真理与真理观67

学习目标67

(一)求真是人类认识的基本目的67

(二)历史上和现实中的真理观评析68

(三)马克思主义真理观69

(四)检验真理的标准69

课后习题71

五、实践与实践观71

学习目标71

(一)实践的全面科学理解72

(二)实践观与马克思的思想超越73

(三)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变革73

(四)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思维方式74

课后习题75

六、逻辑与逻辑学76

学习目标76

(一)什么是逻辑76

(二)什么是逻辑学 77

(三)什么是逻辑哲学77

(四)逻辑哲学的学科定位 78

(五)逻辑哲学的历史发展79

(六)逻辑哲学讨论的主要问题79

课后习题81

七、科学与科学哲学82

学习目标82

(一)何为科学哲学83

(二)科学哲学的历史发展83

(三)科学哲学的主要问题 83

课后习题87

八、技术与技术哲学87

学习目标87

(一)何为技术88

(二)技术哲学88

(三)技术哲学的产生88

(四)四种主要的技术哲学理论 89

课后习题92

九、法与法哲学(上)93

学习目标93

(一)法与法律93

(二)法哲学的基本界定94

(三)法哲学的学科定位94

(四)西方法哲学的历史演变与思想资源 95

课后习题97

十、法与法哲学 (下)97

学习目标97

(一)马克思的法哲学批判理论98

(二)中国传统法哲学99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法治建设状况99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哲学100

课后习题101

十一、性别与性别哲学102

学习目标102

(一)性别与性别问题的产生102

(二)什么是性别哲学103

(三)性别哲学的历史发展104

(四)女性主义及其哲学的主要流派与理论104

(五)中国当代性别哲学研究105

(六)马克思主义的性别哲学尤其是女性解放问题105

课后习题106

十二、教育与教育哲学(上)107

学习目标107

(一)何为教育、教育学与教育哲学107

(二)教育哲学的产生和发展108

课后习题110

十三、教育与教育哲学(下)111

学习目标111

(一)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111

(二)教育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113

课后习题115

十四、历史与历史哲学116

学习目标116

(一)历史、历史学与历史哲学116

(二)历史哲学的分类——从“思辨”到“分析”118

(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120

课后习题121

十五、社会认识与社会认识论122

学习目标122

(一)社会认识论的提出123

(二)社会认识论界说123

(三)社会认识论研究的发展124

(四)当前社会认识论面临的新问题与挑战126

课后习题126

十六、人文社会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哲学127

学习目标127

(一)人文社会科学的提出128

(二)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大问题132

课后习题133

十七、生态与生态哲学(上)134

学习目标134

(一)何为生态、生态学与生态哲学134

(二)西方生态哲学的思想136

课后习题138

十八、生态与生态哲学(下)139

学习目标139

(一)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中的生态思想139

(二)中国现代哲学与文化中的生态思想141

(三)加强对生态、生态哲学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142

课后习题143

十九、政治与政治哲学(上)144

学习目标144

(一)什么是政治和政治哲学144

(二)西方政治哲学的历史发展与思想资源146

(三)当代政治哲学148

课后习题148

二十、政治与政治哲学(下)149

学习目标149

(一)中国政治哲学思想150

(二)马克思政治哲学152

(三)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当代中国政治体系建构153

课后习题153

拓展思考154

现实启发155

学习建议155

推荐阅读156

前沿访谈158

第三章文化

一、中国梦与中华文化建设161

学习目标161

(一)中国梦的提出161

(二)中国梦的时代性和传承性162

(三)中国梦的文化意蕴163

(四)实现中国梦的方法论164

课后习题165

二、文化的多维理解165

学习目标165

(一)何为文化166

(二)文化的人学理解168

课后习题169

三、文化与价值170

学习目标170

(一)从人类发生的角度看文化与价值170

(二)从个体成长的角度看文化与价值171

(三)核心价值观标志一定的民族成熟程度172

(四)认清使命,提升境界172

课后习题173

四、文化与民族精神174

学习目标174

(一)什么是民族174

(二)什么是民族文化175

(三)什么是民族精神176

(四)当代中国民族精神177

课后习题177

五、现代化的多维思考178

学习目标178

(一)现代化的内涵 179

(二)现代化的模式181

(三)“现代化的围城”182

(四)如何走出“现代化的围城”183

课后习题183

六、全球化及其挑战184

学习目标184

(一)全球化的内涵184

(二)全球化的演进 186

(三)全球化带来的挑战186

课后习题188

七、民族价值观的比较188

学习目标188

(一)比较研究法189

(二)各民族价值观比较190

课后习题192

八、中华民族精神193

学习目标193

(一)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193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生成194

(三)当前中华民族精神面临的挑战195

课后习题196

九、中华民族对现代化的认识历程197

学习目标197

(一)畏惧现代化——1840年到辛亥革命197

(二)追寻现代化——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198

(三)脱离现代化——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

成立前199

(四)误解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文革”前199

(五)拒斥现代化——“文革”十年期间200

(六)创造现代化——1978年以来200

课后习题202

十、当代中国价值观203

学习目标203

(一)中国价值观203

(二)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基础204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5

课后习题206

拓展思考207

现实启发207

学习建议207

推荐阅读208

前沿访谈211

第四章人生智慧

一、人和人的自我认识213

学习目标213

(一)人是哲学的永恒主题213

(二)哲学与人的自我认识213

(三)哲学史上的人学思想214

(四)人是当代哲学的主题 215

课后习题216

二、人的生命的自然性与意识性217

学习目标217

(一)人的生命的自然性217

(二)人的生命的意识性218

(三)人的生命的可塑性218

课后习题219

三、人的社会性与个体性219

学习目标219

(一)人的生命的个体性220

(二)人的生命的社会历史性220

(三)人的生命的自由特性222

课后习题223

四、人的生命的理性与非理性223

学习目标223

(一)人的生命的理性特征224

(二)人的生命的非理性特征224

(三)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225

(四)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225

(五)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失衡及其危害226

课后习题226

五、人的价值性与创造性227

学习目标227

(一)人的生命价值227

(二)人的价值创造228

(三)人的需要是人的价值创造的前提228

(四)人的能力是人的价值创造的条件229

(五)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229

(六)人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229

(七)人的活动的双重效应230

课后习题230

六、爱智——智慧人生231

学习目标231

(一)哲学的爱智特性231

(二)哲学与智慧人生232

课后习题235

七、求真——科学人生235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235

(一)西方哲学与文化中的求真精神236

(二)中国哲学与文化中的求真精神237

(三)坚持求真精神,塑造科学人生237

课后习题239

八、向善——道德人生240

学习目标240

(一)善的定义240

(二)善与人性,原罪说与性善论241

(三)道德人生的实现242

课后习题243

九、致美——美好人生244

学习目标244

(一)何为美244

(二)哲学美学245

(三)社会发展中的审美追求246

(四)如何拥有美好的人生247

课后习题248

十、崇圣——崇高人生249

学习目标249

(一)哲人崇圣249

(二)哲学是崇圣之学249

(三)实现崇高的人生250

课后习题252

拓展思考252

现实启发253

学习建议253

推荐阅读253

前沿访谈255

参考文献256

后记259 [1]

网址:哲学、文化与人生智慧 https://c.klqsh.com/news/view/275665

相关内容

哲学、文化与人生智慧
《哲学与人生》:爱好智慧,找准人生航向
哲学中的人生智慧
《增广贤文》中的人生智慧与生活哲学
人生感悟 人生智慧 人生哲理 人生哲学 人生
哲学与智慧
郭春林:哲学智慧与人生思考线上视频课
【人生智慧】科学让人聪明,哲学让人智慧
理财智慧:存款与人生哲学的结合
开学第一课感悟人生哲理智慧.pptx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