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财博主开始教你“财务自由”时,我选择捂住钱包
上周三凌晨,我被一条推送惊醒——某财经大V又发布了新视频:三年实现财务自由,我只做了这三件事。封面是他站在游艇上张开双臂,背后P了一行发光大字:“你穷是因为你不懂复利”。
我忽然想起2018年的自己。那时我刚工作两年,省吃俭用存了十万,被某个”年化23%”的P2P项目收割得干干净净。最讽刺的是,当时推荐这个项目的财经博主,现在改行教人识别金融陷阱的十个征兆了。
或许我们都陷入了一种集体幻觉:以为存在某种神秘公式,只要按对密码,财富就会像自来水一样源源不断。但真实世界的理财更像老农种地——得盯着天气、防着虫害、接受某些年份可能绝收,最重要的是:永远别相信”亩产万斤”的神话。
我越来越怀疑那些把投资简化成数学题的理论。就像我舅舅,一个在二线城市开面馆的老汉,过去十年靠着手工记录每条街的租金波动,默默囤了三套学区房。他不懂夏普比率,但知道学校扩建计划比K线图更靠谱。这种”接地气的智慧”在财经内容里几乎绝迹,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包装精美的焦虑贩卖。
有意思的是,当我们谈论”资产配置”时,往往忽略最重要的资本——时间。我见过太多人熬夜盯盘赚的差价,还不够付未来治疗脱发的费用。真正的复利或许不该用在金钱上,而是用在每天多睡半小时、每周三次健身、每年带父母做次全面体检。这些”非货币化投资”的长期回报率,可能远超过任何理财产品。
最近让我警醒的是个90后基金经理。他在路演时坦言:”现在最稳定的套利空间,其实存在于认知差——利用大众对复杂金融产品的恐惧和贪婪。”这句话让我后背发凉。当我们沉迷于研究技术指标时,专业玩家却在收割我们对财富的集体情绪。
或许该换个思路:把理财看成校准生活节奏的工具,而不是阶级跃迁的捷径。就像我那个辞职去大理开民宿的朋友,她算过账——虽然收入只有从前三分之一,但”情绪收益率”却翻了倍。这种账本永远没法出现在财经课程里,但谁知道呢?或许当我们停止用收益率定义人生时,才是真正财务自由的开始。
(写完这段看了看窗外,凌晨四点又有财经博主开直播了。这次标题是睡后收入超过工资的五个层次,我默默点了”不感兴趣”。有些真理可能需要用一辈子去证伪,而我的银行余额暂时不支持这种奢侈实验。)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509/
赞 (0)
